2017年12月13日星期三

消失的龍尾 / 麥志豪


原文連結在此: http://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246539&catCode=126&topicId=658
【now.com生活】在剛過去的星期五大清早,天還未亮透,六點就動身到大埔的龍尾,一心要去見證政府土木拓展工程署外判的承建商在龍尾示範「海洋生物大遷徙」。

不能否認心情是很沉重,很傷感的。因為終於要向這個充滿著生機活力的海洋生物天堂說再見了。也正式宣告這個經歷幾年的「守護龍尾」運動徹底失敗了。無論多少次司法覆核,多少次公眾集會,幾多反對聲音,加上幾多令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海洋物種,也敵不過人心想要一個「人工沙灘」的意願。那怕可能只是一小撮人,再珍貴的家園甚至再多的生命都要拱手相讓。

我不是甚麼生態專家,也對海洋生物所知不多,在「守護龍尾」的角色也很小。當年參予守護龍尾,不過是出於一份看不過眼的義憤。 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代表著難以估算的龐大利益,固然會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中華白海豚又豈能螳臂擋車,被犧牲是意料中事。但不過是是一個小小的沙灘罷了,真的要犧牲那四百多種的海洋生物?還是認定了這些「魚毛蝦蟹」是弱勢中的弱勢,根本喚不起香港人的關心。

當然,政府的說法跟「保護」中華白海豚一樣,再大的工程對海豚的影響有限,也有所謂「補償方案」。 至於龍尾,政府亦委托了生態專家及專業團隊,負責將龍尾生物搬至附近的汀角東水域。聲稱對在龍尾生活的小生命影響有限。所以那天清晨我除了傷感以外,還是有點戰戰競競的去虛心觀摩,看看政府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前題下努力保育。

那天前來見證這個「歷史性」時刻的朋友也不少,除了各大傳媒還有「守護龍尾」的朋友,還有很多附近的村民,更有母親抱著小女兒前來向小魚小蝦道別。在示範搬遷之前,承建商嘗試向大家講解整個計劃的細節。這個所謂「生態大遷徙」被說得很複雜的分為兩個階段,每階段又分六個範圍。聽起來很嚴謹似的。但原來示範當日搬遷工程已經進行到第一階段第五個範圍,而第一個範圍在星期一已開始了。 言下之意是一天完成了所謂一個範圍,一星期就可以完成一個階段。 每日只有在那潮退的個多小時進行捕捉,即是說整個搬遷過程不過是十幾二十小時的事,應該比我們搬屋來得簡單快捷。

至於在龍尾錄得逾400種海洋物種成千上萬的海洋生物,是否全部被安全遷移呢?非也!被垂青得到「恩恤」的只有6種,合共大概只有數百隻海洋生物獲安排遷移至汀角東。 括3個品種魚類,即雙斑舌鰕虎魚、賴氏蜂巢鰕虎魚和星點多紀魨及海星、海膽、海參等棘皮動物。至於最為公眾關注及受保護的易危物種管海馬,署方指會安排蛙人潛水捕捉,捉到多少?天曉得。

聽到這裡大家都不禁冒汗,那些被遺留在泥灘工程地盤的生物的命運如何?只要你在現場看到那些大型翻土機及巨型石躉,你大概可以想像將會有多少生命葬身於他日鋪設的人做沙粒之下。

去到搬遷的戲肉了,我們看見幾個工人人手拿一個在一般人用來撈金魚的魚網,蹲在淺水處用肉眼偵察生物所在,然後把捉到的放在一個發泡膠箱。示範當日大概有20隻體形細小的海星、海膽和小魚被成功捕獲,然後被運送到汀角東,再由幾名工人抱著發泡膠箱步行至較深水處「放生」。一場show完成了,卻看得大家都傻了眼。過程中沒有人做紀錄,沒有人監察,和小朋友的捉魚仔蝦仔沒有分別。 被問及如何科學地評估搬遷計劃的成效,或被搬遷生物的存活率,或龍尾生物的下降數字,及如何減少工程期間對留在龍尾生物的傷害…… 承辦商都支吾以對,答不出半句具體的答案。最後以「之後會在網站公佈」解圍,而網址卻仍在建設中。

事實上,我又不特別為被選中遷移的生物慶幸,新的水域、石灘適合自己生存嗎? 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汀角東是理想的棲息地,那早就成為了海洋生物的天堂了,動物有自己的智慧,懂得自然遷徙,牠們刻下安居的地方一定就是最理想的家園。 至於最後有幾多龍尾之友可以敵過動物最大的天敵——人類,只有各安天命了。

在我們不斷質疑搬遷工程的成效時,其中一位工程人員對我們說:「我是信佛的,生命無分貴賤,我會好好保護灘上每一個小生命。」 我聽得出說話中的那份逼不得已的無奈。 我又記起當日一位多年來積極推動動物福利的立法會議員也要站出來拉橫額說「成功爭取龍尾人工泳灘」。 我看著泥灘上幾隻被壓扁了的蟹仔的屍體,鼻腔不禁湧上一陣悲涼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