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星期五

牠們是社區一份子 / 原人

週三 2017-12-27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4146
尖沙咀忌廉哥、西環店長貓、大埔的藥房阿七,不少社區都有明星貓駐場。牠們擁有自己(主人)的面書專頁和粉絲群,有的更接拍廣告,跳出社區,走入屋內。社區貓變成香港獨特的風景,「貓奴」變成文青的共同語言。

「社區貓」大多只存在舊區,牠們多生活在街舖、街市、天台和街道,不少採取放養模式生活,沒有正式主人,只是寄居在街角,由多位街坊共同飼養。較幸運的社區貓捿身在店舖內,即是店舖貓,有固定主人,自由在店舖或社區行走。社區貓普遍戒心較低,愛跟陌生人玩耍,不僅是人類的寵物,更是社區的象徵。

社區貓的前身,可說是流浪貓。流浪,對文青是浪漫的同義詞,居無定所,自由自在。但對動物而言,卻另一重意義。

社區除了人,動物也是一份子,但生存在社區卻不是容易。漁護署2014年公佈的數據中,接收或捕獲的2046隻貓,流浪貓佔九成,其中有一半(1039隻)被人道毀滅,而狗隻的命運更坎坷,六成五被人道毀滅。
不再是「流浪」
「流浪」,對動保界而言,背後帶着貶義。社區屬於人類,貓狗等動物只是外來者。牠們如同揮之則來,呼之則去。近年,「社區貓」的名詞代替「流浪貓」,象徵人與貓的共融。

動物保育概念深入民心,而特首林鄭月娥亦在本年11月,於網誌拍片大談動物權益。動物受關注,卻因着悲劇的發生,其中2012年順天虐貓事件及2014年港鐵直通車輾斃流浪狗事件較為注目,引起共憤。

另一方面,社區貓亦被明星化。早年,動物都是功能性,服務人類,街市和藥房飼養貓隻,預防鼠患,車房或回收場則放養狗群,用作防盜和保安。隨着時代轉變,尤其網絡的轉播,動物被賦予多重的意義。

「社區貓」的名詞亦見証,動物的地位從功能性和情感依賴的寵物,變成社區一員的較平等關係。

舊區與動物共存
貓是街坊共同語言,著名的要數深水埗人氣的石油汽店貓兄弟,平日是石油汽店餵養,周日石油汽店關門,換上旁邊的攝影舖餵飼。

為何貓兄弟會爆紅呢?一切要拜專門售販手動相機的攝影舖所賜,這店業內薄有名氣,連周潤發亦是坐上客。客人在攝影舖買下鏡頭,愛跟這二隻可愛小貓拍照,測試鏡頭,結果大量貓兄弟的「寫真」在網上流傳,反過來石油汽店的年青老闆大受感動,為牠們開設面書的專頁「貓貓兩兄弟」。

貓兄弟為石油店帶來歡樂,為攝影舖免費的宣傳。貓兄弟不單屬於石油汽店,擁有自己的生活。半年前貓弟弟病死,不少網民來到店前致哀。

毛孩融亦入我們當中,為社區拉近彼此的距離。但部份動保人仕不贊同社區貓的理念,尤其不應該飼養店舖貓,而他們不會給店舖領養貓隻。他們指稱店舖不是貓隻理想生活的環境,店舖未能保障動物的安全,任由貓走出馬路,在街上散步,亦擔心店舖執笠,主人遺棄寵物。再者,店舖貓大多友善,對外人缺乏芥心,偷貓的情況時有發生。

真正屬於社區的貓
社區遇到各種問題,需要用社區解決,社區貓也不例外。

現時法例難以對不妥善照顧動物者入罪,社區貓生活在街上或舖頭難免遇上危險或問題,多依靠義工利用網上的地區和動物群組,關注社區貓情況,例如︰遇上貓隻發病,他們勸喻店主帶牠去看醫生,或出錢出力帶社區貓看病。

社區貓需要有足夠糧食,但貓隻繁殖能力很強,一年可生產三胎,每胎有五、六隻,對社區的負擔很大。「捕捉、絶育、放回」是解決貓隻數量過多的方法,現時不少社區有獨立義工組織,他們除了餵飼社區貓,更帶牠們做絶育手術及植入晶片。

重建下的社區貓
面對個別的案例,可發揮社區力量。但真正挑戰卻是城市發展。不少放養的動物,身處的唐樓或村落都面對清拆重建的壓力。

市建局並無拯救社區動物的措施和指引,衙前圍村上年重建前,貓義工花上三星期尋回15隻困在工地的貓隻,再找人收養,而本年10月,觀塘裕民坊重建,封鎖唐樓之時,傳出有放養貓狗被困在唐樓上的消息,幸好有好心人及時救出貓狗。

民間有不少義工努力保護社區動物,他們不惜出錢出力,但政府如何保障社區動物的生存權呢?保護動物不只是拍片打咭,應回應社會的聲音,落實《動物保護法》,設立動物警察。

原文刊於2017年12月號的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