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星期一

龍尾工程展開 六物種被搬過隔籬灘

《蘋果日報》,2017/12/9

曾錄得逾400種海洋物種的大埔龍尾泥灘,泳灘工程在一片反對聲下開展一年,只有6種、共數百隻海洋生物獲安排遷移至汀角東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月內會完成搬遷工程。環保團體批評搬遷數目太少,憂慮工程使用挖土機鏟入泥灘、並放入石屎躉會壓死大量海洋生物,並斥責當局的搬遷只是做樣,對龍尾造成的破壞已無可挽回。

龍尾泥灘搬沙填海改造人工泳灘工程開展一年,根據環境許可證規定,承建商須將具保育價值的3個品種魚類,即雙斑舌鰕虎魚、賴氏蜂巢鰕虎魚和星點多紀魨及海星、海膽、海參等棘皮動物搬遷至汀角東。土木工程拓展署昨聯同承建商示範搬遷龍尾泥灘的海洋生物,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工程師鄭建文指,上月25號開始第一階段搬遷,料首階段可於兩周內完成,其後開展第二階段搬遷,料遷移數百隻海洋生物。

至於屬《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保護的易危物種管海馬,鄭指會安排蛙人潛水捕捉,料整個搬遷工程會於12月內完成。鄭解釋,搬遷主要分為3個過程,分別為圍網、捕捉和移居,土木署昨用1小時在泥灘捕捉約20隻體形細小的海星、海膽和魚類,放進置有氣泵的發泡膠箱,數小時內遷往距離700米的汀角東,放進水底。

環團斥政府做騷

海洋生態魚類專家佘書生指,藏於岸上的海星,職員會用撈刮器發掘,惟泥灘深度2厘米以上,「再深處就冇辦法,難以100%找得完」,搬遷至汀角東的生物,將獲監察半年。至於工程開展至今,龍尾灘上生物有否減少迹象,鄭指暫無相關統計數字。生物完成搬遷後,隨即進入龍尾泳灘主體工程,即建造防沙堤和鋪設人造沙,料於2019年首季完成。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汀角東為紅樹林,生態環境與龍尾泥灘不同,水亦較深,擔心被遷移生物會因不適應死亡。他批評工程毀滅龍尾,如使用俗稱「雞頭」的挖土機,鏟平最多物種生存的潮池;又在泥灘放置巨型石躉,「真係見到啲石屎壓死海洋生物」,加上泥灘早已證明有數百種生物存在,搬遷生物數目卻只有數百隻,實在太少,「(搬遷)只係做場show」。他促請當局升格汀角為海岸公園,為現行和被遷移的物種提供更多保護。

另稿:
環境極速惡化 水母 海牛消失

龍尾泥灘原本是400多種生物存活的大千世界,惟泳灘工程開展至今一年,泥灘已變得面目全非。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關祝文表示,冬天原本是龍尾生物的休養生息期,但連月來承建商在泥灘上鋪膠布、鏟泥、擺放水馬,令對環境要求較高的海牛、斑砂海星等生物都無再出現。

當局違諾從未匯報進度

關祝文指,一直進行的工程令龍尾環境極速惡化,年初至今生物數量急轉直下,海馬數目大跌,蝦虎魚亦買少見少,泥灘主要的生物僅剩生命力較頑強的小蝦和寄居蟹仔,「唔敢肯定海馬係咪仲存在,有疑問」,他相信日後推土機將灘上天然沙石鏟走、鋪設人造沙時,生物不會再回歸,「𠵱家龍尾有冇春天都成問題」。

記者日前凌晨在龍尾視察,數個小時只見到寄居蟹、小量海星和海參的蹤影,數月前出沒的水母、海牛等生物均已消失不見,泥灘上盡是鏟泥車劃下的痕迹,被翻滾過的泥土黏性極強,難以讓人走過。關祝文指,當局曾承諾定期向環保團體匯報工程進度,至今龍尾工程達一年,從未收到任何匯報,斥當局違反承諾,「唔當溝通係存在」。

關參與保護龍尾運動達10年,至今仍定期到龍尾泥灘記錄生物數量。他感嘆地指,龍尾事件顯示政府對待自然資源的態度,「南大嶼都會係咁,其他發展都會係咁」。

關祝文指政府的保育純屬門面工夫,盼在龍尾覆滅之前,抓緊機會記錄泥灘的最後歲月,「希望有更多人意識到,要守護香港所餘無幾嘅資源」,寄語港人:「如果你呢一刻仲未醒覺要保護珍惜嘅嘢,香港只會更加惡化、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