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5日星期五

貓咪舔眼 主人猝盲

《東方日報》,2015/6/2

愛貓舔一舔就盲?美國一名女貓主一朝起床,赫然發現左眼失明,最終醫生發現她因被貓咪舔過眼睛,令她不幸患上「貓抓病」。醫生指引發貓抓病的細菌在貓咪身上甚為普遍,任何傷口只要被帶菌貓咪舔一舔都可能受感染。

美國俄亥俄州女貓主沃爾特斯表示,她早前一朝醒來發現左眼漆黑一片,失去視力,卻看不到眼睛有紅腫。

她突然失明前毫無徵兆,醫生其後用了一個月時間亦未能找出病因,直至一次覆診,沃爾特斯稱自己有養貓,終獲確診患上「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當地醫生表示,貓抓病主要在夏末及秋冬流行,是由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引起,細菌本身對貓咪無害,只會藉牠們的口水或皮毛傳染,約四成貓咪身上都可發現該細菌。然而,當人體上的傷口被受感染的貓舔過、咬過或抓過,都有可能被感染。

可致腦膜炎及損肝臟

貓抓病初期病徵包括倦怠、發燒,患者被咬傷部位或會淋巴結腫大,疼痛或形成紅色丘疹等,嚴重者可引致雙眼失明,多半免疫系統健全的人,即使不服食藥物,仍可自行痊愈,但對於小童、長者或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士,更可能會引發全身性感染,導致腦膜炎、心內膜炎等,甚至引發肝臟問題。

獸醫黎昌生指貓抓病所涉細菌主要來自抵抗力弱的初生貓,或衞生情況差、滿身跳蚤的貓隻。

本港眼科醫生陳偉民表示,本港十年前亦有一宗疑似貓抓病病例,事主靠抗生素治愈。他指出,貓抓病的細菌一旦接觸到血液或黏膜,入血後會全身走,故此病可靠驗血檢測。而細菌入眼後,或會感染眼睛神經線或黃斑點,從而令視力受損。患者通常在約一周後才病發,若患者在病發初期求醫,可靠抗生素治愈;患者延誤治療,治愈機會渺茫。他建議玩貓或寵物接觸後應該洗手。


另稿:
潮興「放貓」 增染菌風險

「每次我哋放狗時,我隻貓都會一齊出去」、「特登買件新衫仔畀佢着出去散步」,網上討論區湧現愛貓心切的網民分享,近年興起「放貓」熱,貓主帶愛貓到走廊、住所平台聚會,不少網上寵物平台亦有「放貓」的相片,但此舉隨時令貓咪惹上疾病,傳染細菌。

相處忌過分親密

「有好多主人會當貓咪係自己BB咁,會錫嘴,太親密嘅行為都唔係太建議。」動物治療基金會主席范德穎表示,家貓一般都非常整潔,但不鼓勵帶貓出街。「其實貓咪本身就唔適合出街,佢哋會好驚,啲主人鍾意咁做,唔代表貓咪想。」群貓會吳小姐亦指,貓抓病情況罕見,或因外國比較流行「放貓」,令貓咪感染病菌,但香港放貓情況仍不普遍,估計發生機會不大。

范德穎亦提到,若果主人回家之後未有清潔雙手,而手上染有真菌,或已患上感冒等疾病,與貓咪玩耍,甚至親吻,隨時交叉感染。


另稿:
貓寄生蟲可致孕婦生畸胎

貓傳人的疾病不單止貓抓病,還有可致肝腎功能衰竭的鈎端螺旋體病,及致孕婦生畸胎的弓形蟲。有獸醫提醒,飼養貓隻時,只要避免讓貓隻進食生肉,及注意清潔,孕婦亦應避免接觸貓糞,降低染病機會。

一三年九月,本地確診一宗四十歲男子感染鈎端螺旋體病,驗血結果顯示患者腎臟及肝臟輕微受損,懷疑被家中飼養的三隻貓傳染。鈎端螺旋體病由鈎端螺旋體屬細菌引起,該菌可獨立生存或寄生動物宿主。至於弓形蟲是以貓隻為宿主的寄生蟲,人類可經由接觸貓隻糞便而感染,孕婦若被傳染,則有機會令胎兒畸形,早產甚至流產。

應避免接觸貓糞

獸醫黎昌生提醒,鈎端螺旋體病及弓形蟲感染在香港並不常見,貓主只要避免讓貓隻隨街覓食,避免直接接觸貓尿,及注意清潔,可減低感染鈎端螺旋體病的風險;貓主避免餵愛貓食生肉,接觸貓隻及貓糞後要徹底洗手,孕婦亦應避免接觸貓糞及流浪貓,可防止感染弓形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