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

80後女生到非洲做動保義工:對身為人而感到羞愧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hk.style.yahoo.com/80%E5%BE%8C%E5%A5%B3%E7%94%9F%E5%88%B0%E9%9D%9E%E6%B4%B2%E5%81%9A%E5%8B%95%E4%BF%9D%E7%BE%A9%E5%B7%A5%E5%B0%8D%E8%BA%AB%E7%82%BA%E4%BA%BA%E8%80%8C%E6%84%9F%E5%88%B0%E7%BE%9E%E6%84%A7-021552701.html
香港有不少愛狗愛貓人士,甚至自稱為奴,但愛動物愛到前往非洲做野生動物保育義工、協助拯救那些瀕臨絕種的動物,80後女生上田莉祺(Riki)大概是第一人,「我覺得愛動物應該有延展性,無論是家中的寵物也好,非洲動物也好,不會說我只喜歡狗,但就任由其它動物自生自滅。」

野生動物被大量獵殺,其實背後所反映的,是人類與大自然、與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失去了平衡,「當我看到受傷的動物時,那刻我對身為人而感到羞愧!」所有的失衡都源於人類的貪婪,放眼你我四周,其實正面臨同樣困境:野豬、流浪牛、流浪狗等問題時有聽聞——談動物保育,其實並不遙遠。

不想看著最後一頭犀牛倒下
樣惡的禿鷹一直受人討厭,也慢慢步入瀕危。其實每樣動物自有其有趣的一面,像牠們頭上沒毛,方便把頭伸進屍體進食後,不用清潔頭毛。

Riki第一次做動物保育義工是於中南美洲,那時純粹因為喜歡動物,回港後偶爾獲得了到南非採訪犀牛保育的工作,才發現不但犀牛本身受到大量非法獵殺,而且有超過100位護林員為了保護犀牛而被殺。保育,原來也是一場戰爭,讓她深受震撼,「我一直都很想再回去非洲,再了解更多。」

當時Riki要和保育員在野外找犀牛,遠處看見移動緩慢、像石頭般的犀牛低頭慢慢吃草,這個畫面讓她非常感動,「其實犀牛已經存活在地球五千萬年,但假如我們再不做任何行動的話,牠們將會在8至10年內完全絕種。為什麼我們可以容許這件事發生?」以為非洲動物離我們太遠?其實可怕的野生動物黑市交易,每天正在我們眼底下上演,「許多人不知道香港是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一個重要港口,近年來被海關捉到的野生動物走私的產品如象牙等,正以倍數上升。」

許多非洲動物因為亞洲人需求而被捕,中國和越南是大買家,除了犀牛、還有大象、穿山甲等,所以去到非洲時,Riki曾受過不少歧視與不被信任,「非洲人會覺得亞洲人就是喜歡吃古靈精怪的動物,或者是令動物滅亡的人。雖然我們不是直接消費者,但我不想將來書上寫犀牛的滅亡是因為亞洲人,連我都覺得『樣衰』啊!」

不怕體力勞動 只想保護野生動物
看似可愛的野生動物,並不適合當寵物;不少經警察充公而送到保育中心。

看Riki留長頭髮,略施粉容,笑起來眯起一雙腰果眼,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可愛的女生跑到非洲過落後的生活——Riki前後用了大半年時間、共去了三個非洲國家當義工,分別是納米比亞、南非和馬拉維。在納米比亞,農民與野生動物關係緊張,許多農民設下陷阱捉殺大型動物如獅子、豹這些高危動物,而她就是負責照顧這些受了傷的動物,做動物保母,照顧孤兒,像媽媽般喂奶、替牠們洗澡、甚至還與狒狒寶寶一同入睡。「許多人以為我去做義工就是和動物玩、拍照,這些只是甜點,但其實還要做許多體力勞動的工作,諸如修補圍欄、搬石頭修葺等,整雙手都被割傷,而且那裏要用凍水洗澡、很冷、沒有電。」

除了辛苦之餘,同樣需要擔驚受怕——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是在南非一個保育區當義工,因南非當地獵殺犀牛問題嚴重,護林員需要由受訓過的軍人來擔任,並荷槍實彈進行巡邏,有天看到天空中有一大堆禿鷹向著園區內某個位置飛去,心知不妙,「那麽多禿鷹,一定是有一隻很大型的動物死去了。」但基於安全與不能破壞現場證據為由,他們什麼也不能做,只能留在車上默默等候,「那一刻真的覺得很無力,當然亞洲人同樣備受質疑,所以感覺很差。」

縱然如此辛苦,甚至好像每天都要提心吊膽,生怕那天獵殺者來訪,但每當提起非洲,Riki總會大喊「我很想回去!」思念之情洋溢於臉上,「在非洲過的是很原始的生活,很單純,每天就是想著如何協助這些動物。」閉起眼,彷彿就能看到非洲那片大草原的身影,在遠方呼喚她。「去的時候不是雨季,天空很清,肉眼已經能看到銀河;晚上睡覺時會聽到各種動物的叫聲:獅子、豹、大象,覺得很刺激;每一天坐在車上巡視園區,隨便便能看到一隻長頸鹿,那邊又看到有象,見動物多過見人!這些都是我想念的。」

世界大同 改變從教育做起
有時也會到學校向當地小朋友宣揚保育的常識。

有些人會認為Riki到非洲協助野生動物本末倒置,因為當地居民同樣急切需要幫助,「其實機構也會做與人相關的保育,例如在馬拉維時,我們會去農村教婦女英文,也會教他們數學,因為他們不懂得數學,連最基本的商貿都不能做!」解決居民的生活問題,才能緩和他們與動物直接的衝突。動物保育、環境保育與人的保育,環環相扣,「就是因為工業化引致氣候問題,令自然資源缺少,人們再斬樹開墾農地,結果導致沙漠化,動物無家可歸,才會與人類造成衝突。」惡性循環,始作俑者是人類自己。

香港其實同樣面對著馬騮、野豬等野生動物對居民造成的滋擾問題,也有許多動物如白海豚、龍尾小型生物等因生活環境遭受破壞正面臨生存危機,「所以你要知道你的政治取向,可能很多人不想理會,但郊野公園發展、機場三跑、人工島等議題與你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除了關心政策之外,還可以從日常生活習慣與消費模式著手,「例如去旅行時不要騎大象,不要去以動物作招徠如貓頭鷹、狸貓等的咖啡店,因為生長在不合適的環境,可能許多動物因此而死亡,而你的消費正正就是助張這些殘忍的行為。」

許多人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不多,但Riki卻不以為然,「不用覺得自己渺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積小成多,正如Riki最喜愛的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Dame Jane Goodall)女士的一句名言,「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採取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

作者簡介:莎莉@偽文青。去旅行。散散步

偽文女生,愛文字,愛一切美好的事,現為偽KOL/旅遊博客/記者/編輯,身兼多職,只為可以繼續發夢。

圖片為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