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星期四

城鳥飛鄰

《東方日報》,2018/1/24

屋簷下的家燕、窗台上的樹麻雀、維園草地的原鴿——我們和雀鳥生活於同一天空下,卻甚少有機會和牠們接觸。有民間組織定期舉辦社區觀鳥團,帶城市人在鬧市尋找「飛」一般鄰居,跟牠們打招呼,重新想像我們和雀鳥的關係。

「問你,麻鷹係咪真係會捉雞仔?」從小到大,記者看過無數次麻鷹在天空盤旋,被這樣一問,始發現一直不知道牠們在香港「食咩大」。見記者被考起,Pamela笑說:「麻鷹係食腐動物,猛禽類入面飛得最慢係佢,捉雞仔就難啲,多數係執人哋雞!」

對雀鳥情有獨鍾的Pamela,是「城鳥鄰居」創辦人兼導賞員,過去和拍檔Vincent曾舉辦過多次社區觀鳥導賞團,帶城市人認識這班長翅膀的鄰居。「好多人以為去米埔先可以觀鳥,其實我哋生活嘅市區都住咗唔少雀仔,生態唔係離我哋咁遠,只係平時未必留意到。」

中環鬧市 尋覓鳥蹤

訪問當日,記者跟隨她到中環一帶尋覓鳥蹤,沿途看見樹麻雀和八哥在橋躉下互相追逐,「髮型」酷似退役球星碧咸的紅耳鵯在公園挑果實吃,原鴿和珠頸斑鳩則在旁邊地上踱步。在海旁的樹梢上,更發現一隻大如小狗的水鳥,其一雙紅眼睛在葉隙之間若隱若現,「呢隻係夜鷺,會捉魚食,容易喺香港近岸搵到。」

繪製手冊 分辨品種

本港錄得的雀鳥品種多達五百四十多種,Pamela笑言「正常人都唔會記得晒」。為了讓參加者更易上手,修讀設計的她親手繪製觀鳥手冊,收錄常見雀鳥的外貌、特徵、體形、巢和蛋的形狀等資料,甚至有QR Code供掃描以聆聽雀鳥獨特叫聲。「有時未必見到隻雀仔,聽叫聲都可以分辨係咩品種。」

相對郊區,市區觀鳥特別在能觀察不同雀鳥如何適應城市化。Pamela舉例指,樹麻雀從前一般以田園為家,吃穀物維生,惟隨着香港發展步伐加速,農地買少見少,連帶樹麻雀亦改變習性,吃人們掉下的麵包屑,於水管裏築巢繁殖下一代。「一個完全無雀仔聲嘅城市,對我哋會係點樣嘅居住環境?」她希望「城鳥鄰居」能讓更多人看得見雀鳥是生活上的鄰居,繼而開拓對城市發展的想像,營造人鳥共融的社區。

另稿:
玻璃幕牆加塗層 防雀鳥撞死

棲息於本港的雀鳥除了需適應高度城市化,日常遇到的陷阱亦特別多。Pamela表示,不少高樓大廈採用的玻璃幕牆,其實是雀鳥的頭號殺手。「特別係陽光普照嘅日子,玻璃幕牆倒照出藍天,容易令雀仔誤會,飛行時撞埋去就好危險。」要避免這類慘案發生,Pamela認為可從設計着手。「外國有建築物會喺玻璃表面加上紫外線塗層,人嘅肉眼睇唔到,只有雀仔睇到。」

倡增公園作「補給站」

要建設一個對雀鳥友善的城市,該從何開始?Pamela說,市區公園可謂雀鳥的補給站,簡單如種植合適的樹木和果實已能吸引更多雀鳥到訪,亦可增設小水池供牠們洗澡和補充水分,若能增加公園數目則更好。「有嘢食、有水飲,雀仔自然會畀呢啲設施吸引到。」下月初,「城鳥鄰居」將夥拍綠色建築師在中環舉辦導賞,進一步探討城市與自然共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