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雌性南美森蚺巨蟒蛇三年多前進駐海洋公園前珠胎暗結,在港誕下33條蛇仔,當中31條一年內相繼夭折,驗屍報告發現小蛇內臟發炎。園方與港大醫學院專家研究發現,小蛇經由母體感染一種名為蟒蛇副黏液病毒(AnaPV,Anaconda Paramyxovirus),是全球首次發現。海洋公園指病毒不會傳人,現時一大兩小森蚺如常展出。
長達4.5米的森蚺媽媽在2011年5月抵達海洋公園,從日本購入,入園後發現已懷孕,7月誕下33條長73至90厘米小森蚺。但有一條僅出生一日就夭折,由當年8月至翌年7月再有30條陸續死亡,僅兩條存活,森蚺媽媽無恙。
海洋公園與港大醫學院共同研究小森蚺集體死亡原因,研究結果近日刊登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臨床微生物期刊)。報告指出,小森蚺死時有皮膚炎、嚴重腎炎、嚴重多種器官包括肺,腎,肝、心臟及胃都有壞死性發炎,尚有患肺炎和胰臟炎等,器官變硬、腫大及顏色異常,也有蜂窩組織炎。
全球首發現副黏液病毒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專家,抽取死亡森蚺的身體組織及內臟化驗樣本做檢測,發現組織的病毒量很高。研究人員為五個分離到的病毒樣本進行基因排序,證實是新的副黏液病毒──蟒蛇副黏液病毒,是全球首次發現,主要影響蛇的腎臟。
報告指森蚺媽媽身體無異常,也沒病徵,基因排序顯示病毒基因沒明顯轉變,相信小蛇是從母體感染,公園內其他蛇沒有感染病徵。森蚺繁殖有別於一般蛇類,是卵胎生,即受精卵留在母體內靠蛋黃養份發育成幼體後才出世。森蚺的懷孕期為115至135天,因此來港前已受孕。
海洋公園發言人昨表示,該病毒僅蛇傳蛇,園方沒員工受感染;幼蛇抵抗力較差,受感染可導致死亡。
倖存的兩條小森蚺與媽媽都在園內的熱帶雨林天地展出,由於森蚺有食同類習性,三母子要分開飼養。發言人稱,森蚺媽媽現重50公斤,兩條蛇仔則重21公斤及18公斤。
海洋公園與港大醫學院共同研究小森蚺集體死亡原因,研究結果近日刊登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臨床微生物期刊)。報告指出,小森蚺死時有皮膚炎、嚴重腎炎、嚴重多種器官包括肺,腎,肝、心臟及胃都有壞死性發炎,尚有患肺炎和胰臟炎等,器官變硬、腫大及顏色異常,也有蜂窩組織炎。
全球首發現副黏液病毒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專家,抽取死亡森蚺的身體組織及內臟化驗樣本做檢測,發現組織的病毒量很高。研究人員為五個分離到的病毒樣本進行基因排序,證實是新的副黏液病毒──蟒蛇副黏液病毒,是全球首次發現,主要影響蛇的腎臟。
報告指森蚺媽媽身體無異常,也沒病徵,基因排序顯示病毒基因沒明顯轉變,相信小蛇是從母體感染,公園內其他蛇沒有感染病徵。森蚺繁殖有別於一般蛇類,是卵胎生,即受精卵留在母體內靠蛋黃養份發育成幼體後才出世。森蚺的懷孕期為115至135天,因此來港前已受孕。
海洋公園發言人昨表示,該病毒僅蛇傳蛇,園方沒員工受感染;幼蛇抵抗力較差,受感染可導致死亡。
倖存的兩條小森蚺與媽媽都在園內的熱帶雨林天地展出,由於森蚺有食同類習性,三母子要分開飼養。發言人稱,森蚺媽媽現重50公斤,兩條蛇仔則重21公斤及1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