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星期六

老鼠家族荃灣晒馬 20隻有老有嫩

《蘋果日報》,2018/9/14

食環署早前公佈2018年上半年「全港鼠患指數」,荃灣區由5.3%飆升至8.3%,躍居首位,過去的黑點如旺角、深水埗、港島東區等皆大幅下跌。惟本報直擊發現,九龍城鼠患問題嚴重,入黑後碩大的老鼠便於後巷及坑渠亂竄,更向記者直衝,毫不怕人,滅鼠專家曾嘗試以鼠餌捕捉,老鼠竟將附有鼠餌的紙板整塊拖走,完全橫行無忌。有區內居民指,兩年前開始有老鼠入屋,更於不足兩個月內捕獲了21隻老鼠,亦有天水圍居民備受鼠患困擾,需向精神科求診。

是次公佈的「全港鼠患指數」,九龍城區只有0.9%,數字偏低,但本報卻發現,土瓜灣及愛民邨鼠蹤處處。《蘋果》邀請滅鼠專家任永強到土瓜灣其中一個鼠患黑點環福街視察,發現衞生情況非常惡劣,大量垃圾堆積,袋口全部打開,發出惡臭,碩大的老鼠到處亂竄。垃圾堆旁的一排鐵皮貨倉,環境幽暗,7、8隻老鼠如置身遊樂場,於縫隙自由出入,一隻流浪貓於貨倉頂部俯瞰,似乎被群鼠亂舞的場景嚇得不敢落地。其間,一隻老鼠更向記者直衝過來,再竄入坑渠,記者被嚇得失聲大叫。任永強曾嘗試以老鼠餌捕捉,最終老鼠竟將藥餌連紙板拉走。

食環署鼠餌「無吸引力」

任永強其後再到附近的後巷放置鼠餌,即引來老鼠行近,隨即大快朵頤,惟進食2、3粒後即離去,警覺性十分高。任永強解釋,由於老鼠沿邊緣行走,因此鼠餌必須放置於牆邊或角落,而鼠餌亦需加入老鼠喜愛的食物氣味,增加老鼠進食的機會。任永強解釋,老鼠十分聰明,要捕捉確要講技巧,「因為老鼠受驚會分泌物質,同伴會聞到,所以老鼠籠用過一次就要先辟味。」

任永強承認今年鼠患較往年嚴重,滅鼠生意額增加三成,估計與氣溫上升及地盤數目增加有關,旺角、深水埗、黃大仙及土瓜灣是鼠患黑點,原因是食肆及後巷多,讓牠們有充足食物及棲息之地,其中土瓜灣崇潔街一帶,任於半個月前,為數間食肆進行滅鼠工作,於店外的坑渠捕獲近20隻老鼠。

任永強批評,食環署的鼠餌放置於密封的膠袋內,對老鼠毫無吸引力,即使有老鼠出沒,亦極可能不會齧咬鼠餌,署方因而將之視作沒有鼠患,嚴重低估問題。任永強建議,食環署可於鼠餌膠袋上刺穿孔,或採用捕鼠器,而鼠餌亦需要定期更換。

戒心極高 見食物先試探

記者亦親身到過鼠患指數首位的荃灣視察,其中楊屋道街市附近一條滿佈菜檔、肉檔及燒臘檔的後巷,每晚8時許檔口收工後,即變成老鼠樂園。街市收檔後,雖然有食環署職員沖洗及刷地,但只能清理較大件的垃圾,地面仍佈滿污水及食物殘渣,部份商舖亦中門大開。4、5隻手掌大的老鼠,從渠蓋下及舖頭的鐵階級下湧現,行動迅速四處流竄,從鐵閘縫隙鑽入舖頭,在擺放貨物的膠箱搵食,狀甚嚇人。至深夜時分,老鼠的活動更為猖獗,一群約20隻老鼠有大有小,體形最大的超過手掌大。牠們戒心極高,見到食物不會馬上進食,由先頭部隊試探,得悉並非陷阱後才空群而出,而且幾乎不怕人,只要行人一走過,便會蜂擁而上。後巷對上便是民居,有居民透露後巷是老鼠出沒的重災區,幾乎每日入夜後便飽受困擾。

另稿:
入侵愛民邨 殺上20樓偷食麵包

鼠輩於大街橫行外,更闖入民居,住在愛民邨40多年的高伯,兩年前發現有老鼠入屋,近月情況越趨嚴重,今年6月至7月期間便捕獲了21隻老鼠。老鼠橫行無忌,更會咬爛組合櫃的間隔木板,潛入偷食,「每一格都畀佢咬穿,真係好醒!」84歲的高伯,只好自行買木板將洞口封起。現時,高家所有食物,皆會放於密封的容器內,惟治標不治本,高伯曾多次向房署求助,職員只回覆會加強防治工作,情況卻毫無改善,高伯於是在騎樓放置老鼠籠及老鼠膠,「背脊痕痕哋都以為有老鼠爬上身!」

九龍城區議員吳奮金指,近年何文田站落成,以及附近有多個豪宅項目,邨內老鼠明顯增加,去年愛民邨街市改建後鼠患進一步惡化。部份居民捕獲老鼠後,會帶到吳奮金的辦公室,吳再通知清潔公司帶走。訪問當天,居民霍小姐便於凌晨先後捕獲兩隻老鼠,「上星期聽到老鼠叫,『吱』得好大聲,以為幻聽,我住20樓喎,邊有可能?」豈料,翌日便發現即食麵包裝袋遭咬破一大洞,「我呢幾日瞓唔到,真係精神衰弱!」《蘋果》於德民樓內的走廊巡視,並沒發現鼠餌或捕鼠器,4樓的垃圾收集車,膠蓋更打開。

天水圍婦受困擾須看精神科

吳奮金批評,房署只於大廈2樓裝設防鼠擋,以及於水渠、花槽等地方擺設鼠餌並不足夠,「屋入面咁多嘢食,點會食鼠餌?」對於九龍城區鼠患指數偏低,吳奮金並不認同,他認為,食環署以老鼠齧咬鼠餌比率作指標,準確度成疑。除九龍城區,天水圍居民亦面對鼠患困擾。住在天耀邨耀昌樓2樓的郭先生,去年10月至今共捕獲了20多隻老鼠,其中10多隻於5月後捕獲,多次向房署及區議員求助,房署在其家中騎樓安裝鼠網,他亦自行放置老鼠籠,但問題並沒改善,「房署話未搵到源頭,大佬,搵一年都未搵到?」郭先生又花費千元換上透明廚房門,「隔住度門都望到入面有冇老鼠」,訪問前一晚,郭家中的老鼠籠再次捕獲老鼠,他指兩夫婦因鼠患問題經常失眠,任職地盤的郭先生更因此影響工作,妻子則受鼠患困擾致精神出問題,獲轉介至公立醫院精神科接受治療。

另稿:
挖地拆樓致大遷徙 恐傳播病菌

區區現鼠蹤,香港蟲害管理學會主席陳澤森表示,香港常見三種老鼠,包括街道出沒的溝鼠(坑渠老鼠)、室內出沒的黑家鼠及小老鼠。一般溝鼠身長約34至46厘米,身重由150至600克,體形肥大;黑家鼠身長雖然與溝鼠差不多,但相對比較瘦削,身重只是溝鼠的一半;至於小家鼠身長約12至21厘米,身重約10至21克,是3種老鼠最細小的一種。

應運走垃圾治鼠患

陳澤森指出,老鼠的生存三角為食物、水源及安全藏身地,故一般食肆多、後巷多的地區均容易出現較嚴重的鼠患。他解釋,食肆的食物殘渣或潲水均為老鼠提供食物及水源,而紙皮箱則為老鼠提供藏匿地,所以應即時運走垃圾以治鼠患。

近年各區都不時聽聞有鼠群出沒,陳澤森指出,多工程進行的地區一般鼠患問題會較嚴重,因為挖地、拆樓等工程均會驚動老鼠,使牠們由原本的藏身地趕走,導致老鼠擴散至其他地方,加重鼠患問題。另外,多斜坡的地區因多去水渠口,有利老鼠躲藏,亦成為鼠患的高危地區。

老鼠身上滿佈病菌及鼠蝨等寄生物,人類若被老鼠咬到或接觸其排泄物,有機會感染漢他病或鼠咬熱,有機會發燒呼吸困難及血壓低,可迅速演變成呼吸衰竭及休克。老鼠身上的寄生物,可傳播鼠斑疹傷寒、斑疹熱,或引致鼠疫的病菌,嚴重更能引起可致命併發症。醫學會前會長蔡堅警告,老鼠死亡後,屍體腐化時會散佈其他細菌,同時亦會發出惡臭,有機會令人不適。

陳澤森認為自從食環署外判滅鼠工作後,價低者得的承辦商往往聘請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員工滅鼠,經常將老鼠藥放錯地方等。他建議政府成立跨部門小組統籌滅鼠工作,避免影響滅鼠成效。

另稿:
計算鼠餌被咬率 準確性成疑

根據食環署公佈的上半年鼠患指數,全港整體指數僅百分之2.8。鼠患指數的計算方法是在選定範圍放置鼠餌,統計鼠餌被老鼠齧咬的百分比。香港蟲害管理學會主席陳澤森認為,鼠患指數只能輕微反映地區鼠患情況,他建議將每地區按不同環境因素,劃分成不同的小區域,例如食肆區、地盤區、山坡區等,逐一分析各小區數據,才能更有效反映鼠患情況。

食環署自2000年起提供「鼠患參考指數」,以此制訂滅鼠措施,署方於特定範圍內放置鼠餌,每半年統計鼠餌被老鼠齧咬的比率。當某區的鼠患參考指數低於10%(一級),表示鼠患情況並不普遍;若指介乎10%至19%(二級),即是鼠患情況略為普遍,食環署會加強有關地方的滅鼠工作;當指數達30%,食環署便會加強該區的滅鼠工作。如指數達20%以上(三級),食環署會成立專責小組,統籌相關政府部門和地區組織的滅鼠工作 。

西貢錄400投訴 指數卻是0%

然而,「鼠患參考指數」準確性一直成疑,2014年,審計署曾發表報告質疑食環署提供的參考指數與現實不符,例如2012年及2013年西貢的指數是0%,但是兩年的公眾有關鼠患的投訴卻分別超過300及400宗。當時審計署建議食環署與有關部門須檢討鼠患指數的成效,並考慮將其他資料納入指數的參考範圍,包括公眾投訴。

對於被指「鼠患參考指數」不準確,食環署回覆稱,進行鼠患指數調查的選定範圍,都是受鼠患困擾或可能存在鼠患問題的地方,以及特別是較多人進行活動的地方。發言人指會考慮本港的天氣、環境情況及老鼠的習性等因素,認為現時鼠患指數採用的統計方式最為適合,但未有回應每區有多少個地點放置誘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