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星期三

食署防治無方 馬鞍山旺角淪老鼠天堂

《東方日報》,2019/3/25

鼠蹤處處,食環署滅鼠滅之不絕。本月初公布去年全年鼠患參考指數,整體數字比前年微跌,但個別地區情況仍嚴重。沙田馬鞍山有垃圾站驚現上百隻老鼠「搵食」,草叢有廿個鼠洞;旺角夜夜成「老鼠樂園」,老鼠從鐵閘隙縫捐入店,又沿水管爬入屋,立法會議員直斥食環署滅鼠不力,建議跨部門協作擴大滅鼠範圍。

「每晚都會見到老鼠,呢度我諗都有成過百隻!」馬鞍山居民方先生每次途經大水坑村垃圾收集站,總會發現大量老鼠。

草叢內驚見一步一鼠洞

該垃圾站貼上已放置鼠餌通告,但記者發現數十隻老鼠不停流竄於垃圾站和附近草叢,即使以燈光照射亦毫無懼色,逕自在垃圾堆中「尋寶」,目擊附近草叢有近廿個鼠洞,密集程度更達「一步一鼠洞」。方表示,該處多年來鼠患問題只有惡化,從未見好轉。

沙田區議員李子榮表示,大水坑村及附近的富安花園素為鼠患黑點,雖然食環署有進行滅鼠工作,但情況卻未見改善,「啲老鼠一胎十幾隻,放鼠餌毒得死幾多隻?」李認為鼠患問題惡化,源於區內食肆增多,食物及廚餘處理不當,吸引老鼠覓食,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宣傳教育。

僅清洗街道治標不治本

同受嚴重鼠患困擾的旺角區,食環署鼠患參考指數由前年百分之六點六,下降至去年百分之六。惟深圳街街市入夜後仍群鼠亂舞,街市內的垃圾收集站有大量老鼠無間斷地出入,並不時走到附近攤檔覓食。記者發現有老鼠爬上攤檔的枱上及招牌上,又有老鼠爬入發泡膠箱內,叫聲和走動時發出的嘈啐聲均清晰可聽。

同區花園街街市亦常有大量老鼠聚集,附近後巷淪為老鼠天堂。晚上八時後,後巷老鼠開始出沒,數隻老鼠聯群結隊「出巡」。附近不少商戶都對鼠患情況大感「頭痕」,指不時都會有老鼠爬入,記者亦發現店舖即使已落閘,亦有老鼠從狹縫中鑽入,商戶坦言防不勝防。樓上居民亦同告遭殃,大廈外牆水管未設老鼠擋,老鼠沿着水管爬入單位。記者估計,一分鐘內最少五隻老鼠沿水管上落。

議員倡跨部門協作除害

油尖旺區議員黃建新表示,區內鼠患問題一直未被根治,過去不時接獲市民投訴,有指老鼠體形大如貓,肆意入屋覓食及咬破物品,居民要自行購買老鼠膠和老鼠籠捕鼠。惟黃曾向相關部門反映,但部門只清洗街道,根本未能解決問題。他認為老鼠聚居後巷其中一個原因是食肆不當存放貨物、處理食材及廚餘,故應以具阻嚇性罰則檢控違例者,改善環境衞生。

立法會議員柯創盛直言,本港鼠患問題根本從未解決,現時尚有大量市民受鼠患影響。柯認為,相關部門的滅鼠方式落後,如現時採用的鼠藥根本未能奏效,建議政府利用新科技滅鼠,及以跨部門協作的方式,擴大滅鼠範圍。

食署:增黑點巡查滅鼠

食環署發言人表示,署方人員會加強目標地點的巡查和滅鼠工作,有關地點包括區內街市、市政大廈、小販市場、避風塘、與食物業處所毗鄰的小巷、區內其他出現鼠患的地點及其鄰近範圍等;亦會與各政府部門加強協作,並提供技術支援,以便各部門在其管轄範圍採取有效的防治鼠患措施。

另稿:
專家:鼠患指數未反映事實

食環署每年公布全港各區鼠患參考指數,於月初公布的去年全年指數為百分之三點四,較一七年的百分之三點五,微跌百分之零點一。惟部分地區的指數卻不跌反升,如深水埗鼠患指數由前年的六點二升至去年的六點七,九龍城鼠患指數更是由前年的二點三升至去年的六點一。馬鞍山所屬的沙田區,亦由百分之二點六,上升至百分之四點七。

穀物作餌多失效

根據食環署規定,當一個分區的鼠患參考指數達百分之十或以上,才會加強有關地方的滅鼠工作。多區指數雖未及百分之十,但不代表現在實際鼠患問題並不嚴重,審計署於一四年曾發表報告,西貢於一二及一三年的鼠患指數為零,但該區兩年間卻接獲的鼠患投訴卻超過數百宗,質疑指數與現實不符。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會長梁廣源表示,指數以老鼠咬食鼠餌計算,惟現時一般使用的毒鼠餌都是穀物類食糧,其形狀、大小、新鮮程度會有影響,監測點位處於隨地殘羹剩飯的後巷,因有其他更吸引老鼠的食物出現,鼠餌自然失效,導致未能準確量度老鼠出現情況。

另稿:
高科技滅鼠 低成效易傷人

食環署近日試行高科技裝置滅鼠,出動夜視鏡頭、氣壓滅鼠器,惟新器材卻未見成效。

記者早前到訪安裝了新式氣壓滅鼠器的黃大仙大成街街市、深水埗北河街街市與牛池灣街市,發現鼠患情況仍然嚴重,入夜後群鼠竄入肉檔覓食。另外,署方在土瓜灣街市安裝夜視攝錄機作監察,又正研究以熱能影像攝錄機監察鼠患。

氣壓擊殺恐打斷人手指

香港蟲害管理學會主席陳澤森批評,攝錄機探測鼠輩活動範圍後未有適當用藥,未達滅鼠效果,又指新氣壓滅鼠器是當老鼠碰到感應器後,以高壓二氧化碳推動機關,打斷老鼠頭部,但此方法有傷人風險,「曾經喺外國有人伸隻手入去,就斷咗隻手指。」他極反對在公眾地方使用該器材,又指使用滅鼠器材後應及時清理鼠屍,否則容易孳生惡菌。

陳斥政府滅鼠工作本末倒置,未有處理鼠患首要根源的後巷垃圾、廚餘,反引入新設備,情況如「違例泊車,見到就做」,未有決心根治問題。他認為政府應找尋專業人士,按地區嚴重性分類,再檢討成效,而非側重於器材新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