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誘捕入籠 即施手術 7分鐘結紮 野猴絕育

《香港商報》,2013/7/8

在香港,有約四成的土地是郊野公園,園中最高調的「居民」要算是野猴(港俗稱「馬騮」)。多年前,因為人們餵食,野猴一度快速繁衍,並騷擾民居。多年後,港府的多項野猴保育措施已見成效。當中解決「人猴矛盾」的「主力」措施之一,要算設於郊野公園,為有效控制野猴數目急增的絕育「手術台」。

全球首創野猴群絕育計劃

香港在1999年立法,除持有「餵食許可證」,一般人禁止餵飼野猴。同時,負責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嘗試使用避孕針和化學結紮方法為野猴短暫避孕。至2009年,漁護署與香港海洋公園合作,首創全球野生猴群避孕及絕育計劃,用內窺鏡輸卵管結紮技術,令雌猴永久絕育。這個手術台就搭在公園的平地上。

「猴子很精明,最難的是抓住牠們。」漁護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石仲堂說:「只好用兵法,欲擒先縱。」漁護署的工作人員最初每天帶鮮果上山,大叫着把猴子引到籠子食用,平常籠子都打開,日復一日,猴子們放鬆了警惕,在籠裏吃着生果,閘門就落下來。

手術當天一早,寬高2米的鐵籠頂上支起了隔熱帳篷,旁邊有3張簡易手術台。做內窺鏡手術的帳篷在另一邊,因有電子儀器,拉了長長的電線。鐵籠右側有一堵鐵網牆,左邊連着3個20多吋的小籠。猴子「入籠」後工作人員把鐵網往裏推,猴子都進小籠後,獸醫就給每隻猴子打麻醉。

隔熱帳篷設備3 張手術台

10分鐘後,工作人員捧起被麻醉猴子,一隻隻放到大桶裏消毒、磅重、例行檢查及記錄:「3歲以下、懷孕、太老、標記做過手術的都放回籠子,其餘的雄猴打針,雌猴送去手術帳篷。」

此時,從籠裏抬出的一隻猴子肚子上吊着哇哇叫的小猴,工作人員把牠抱到旁邊的小寵物籠裏,等猴媽做手術。

猴媽被倒放在手術床上,雙腳架高,戴上氧氣罩,藍布遮蓋全身。來自海洋公園的獸醫馬伯樂和助手在牠肚子上開個小切口,放入內窺鏡,找到輸卵管打個結,7分鐘手術完成。小猴從寵物籠裏被拎出來,再放回猴媽的肚子上。

做完手術的野猴被放回大鐵籠,等麻醉過了餵點食物,再統一放回樹林。

野猴出生率急降至33.2%

據漁護署的統計,截至去年底,全港約有2020隻野猴,分為21個族群,八成聚居在金山及獅子山郊野公園。由2002年開始,漁護署給超過2000隻猴子做了絕育手術,約佔總數六至七成,其中做內窺鏡手術的猴子逾700隻。採用內窺鏡手術後,野猴的出生率從2009年的78.6%,逐年下降到去年的33.2%。

「現在每月兩次節育手術,猴子都習慣了。」石仲堂指着周圍樹上蹲着圍觀的猴子。「早先做手術,猴王很生氣,帶着猴群在旁邊跳來跳去哇哇叫,現在平靜了。」

監測猴群數目保合理水平

頻密的手術會否影響猴群繁衍?石仲堂解釋,手術並不覆蓋所有猴群,一次抓捕30至40隻猴,其中須手術的約8隻。漁護署也監測猴群數目的變動,冀維持合理範圍。

現在,市民和野猴的關係改善,遭騷擾的投訴率也從2006年的1400宗,下降到2012年的不到300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