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星期三

大欖動物通道又黑又窄 仲有石屎樓梯係咩玩法?

《蘋果日報》,2017/4/4

近日藝人曾偉權在返家途中,遇見慘被撞斃的流浪貓,其後在facebook上呼籲司機們小心駕駛,更為貓咪火化。其實動物路殺(Road Kill)在香港十分常見,外國有不少地方更因此興建不同類型的動物通道,以減少路殺情況。

其實香港都有動物通道。這條位於三號幹線汀九段、大欖隧道入口底下山坡,長70米、直徑1.8米的圓形石屎管道,是全港首條動物通道。1998年興建大欖隧道時,環評報告指會令動物受到滋擾,遂建一條野生動物走廊作為補償,「大欖隧道直穿兩座山中間,當時炸開座山,將兩面山分隔開,形成生境片段化(Habitat Fragmentation),將原來居住於此的生物分隔開。」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陳濤表示,他曾駕車駛至大欖隧道前見過有蛇被撞斃在地上。所以在這兩處生境,接駁一條生態走廊讓動物通過,能避免路殺發生。

話雖如此,我們實地考察過,發現這條通道問題多多,不但又黑又窄,更建有一條石屎樓梯,是打算讓動物行的嗎?「對野生動物來說,這是一條沒意思的石屎樓梯。而這條通道較窄小,較膽小的動物,可能會選擇較闊的行車道路,也不會選這條狹窄地下通道。」陳濤指了指位於動物通道旁的廣闊行車隧道,說動物會傾向選擇一條較大、和四周環境較吻合的通道,多於突然要走樓梯,才去到一處陌生環境。「我頗肯定這條通道,會比設計出來的動物通道有更多動物行。」此外,通道位置鄰近兩邊山頭連接處,動物只需行過幾十米,就可從山邊通過另一面,似乎未必需要走通道,「如果選擇這樣邊緣的位置,效果非常低。」

走進通道,發現通道內只有少量枯葉鋪在地上,陳濤說石屎造的通道與周圍樹林不同,動物未必會嘗試進入新環境。訪問當日唯一可見的動物足跡,是連接每段通道的隙縫裏的壁虎和壁虎蛋。翻查漁護署在2002至2003年間的調查資料,發現通道的使用率極低,半年間只有兩隻果子狸曾使用通道,「果子狸是一種食肉動物,生態地位比較高,相對膽較大,會有尋奇、探索通道的能力,可能好奇走進通道,找找食物。」不過通道附近卻錄得有野豬、豹貓、赤麂等出現紀錄,過門而不入,看來動物們已經用腳印投了票。

不少外國研究發現,最理想的動物通道,應是架空而非在地底,而位置應設在阻隔的中間而非邊緣。陳濤舉例如金山行人天橋,雖然為人設計,但卻有很多馬騮使用,「馬騮好聰明,識得用天橋過馬路。」而通道應越闊越好,增加讓更多動物通過的機會;鋪墊物料亦是關鍵,可能在架空天橋上種樹林、草地或灌林叢,或有石有水,提供適合兩邊生境的環境,給動物通過。

其實外國也有很多成功例子,像是台灣的通霄一號跨越橋,連接兩側森林,曾錄得有石虎、鼬獾、野兔和果子狸的出現,緩解生境片段化的影響以及路殺的情況。不過這種千億基建,政府可肯放在動物上呢?


陳濤說大欖隧道下的動物通道既狹窄,又與四周樹林環境相差太大,多數動物不會選擇走這條環境陌生的通道。(蘋果日報)

動物通道位於三號幹線汀九段、大欖隧道入口底下,鄰近兩邊山頭連接處,起不了接駁兩側阻隔生境的功用。(蘋果日報)

實地考察當日,只見壁虎蛋和壁虎藏在隙縫裏。(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