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6日星期三

辦獸醫學院 不如加強科研 / 葉劉淑儀

《香港經濟日報》,2013/2/5

城市大學最近捲土重來,再次向教資會申請開設資助獸醫課程,並於計劃書中加列諸如借用10萬呎元朗農地以作研究牛、馬等禽畜之用;開設動物醫院及化驗所,以研究由動物傳人的傳染病,以及開設動物專科(如動物皮膚科、骨科)課程;以及成立動物福利中心,帶動亞洲地區討論動物福利政策等願景。

如此種種,似有擺脫以往獸醫學院給人「只醫狗」的刻板印象,為城大獸醫學院重新上路製造輿論之勢。再接再厲,其志可嘉,然則此一「升呢」獸醫學院是否非有不可?是否港府運用有限資源的最佳之道?

獸醫供過於求 畢業生難立足

其實早於2010年,理工大學就已經與英國倫敦大學皇家獸醫學院合辦過動物護理學理學士學位課程,旨在為本港培訓具備從事動物護理或動物福利資格的人才。然而,由於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未如理想,而課程本身亦無法維持收支平衡,故此理大與皇家獸醫學院商討後,決定暫停。究其原因,近年不少於海外修畢獸醫課程的留學生回港執業,導致行內競爭劇烈;況且,現時不少市民選擇以飼養寵物代替生兒育女,視寵物如己出,故此只會請有名氣和富經驗的獸醫/美容師為寵物求診/美容。

香港獸醫學會曾於2011年進行調查,發現本港狗數目於2005年至2010年期間上升近百分之四十,但同期獸醫數目卻上升約百分之六十六,顯示獸醫市場供過於求,使新畢業生難以於寵物醫療/美容市場上立足。

北上放牛數羊 多少港人願意?

或許正因上述原因,城大於新一份計劃書中提出增設研究大型動物的項目,以增加畢業生的出路。然而,本港畜牧業匱乏乃眾所周知之事,倘開設獸醫學院培訓該等人才,則該市場不出數年之內必定飽和;倘以國內市場為目標,則香港有多少城市人願意「上山下鄉」,到國內鄉下地方過放牛數羊的生活?我有一位史丹福大學校友到康乃爾大學修畢獸醫課程後到加州為牧場照顧馬匹、牛隻等大型動物,她曾向我訴苦說這種生活極為疲累,後悔當初的選擇。我不敢斷言香港無人有此志向,但我肯定有此等意志者必為少數,而當中能持之以恒,視之為終身事業者更是萬中無一。

當本地生源枯竭,城大要維持獸醫學院的唯一辦法便是招收國內學生,於是又變成使用本地資源培訓不會於畢業後為本港發展作出貢獻的外地學生的問題,進一步加深中港矛盾(詳見本人於本年1月7日刊於本報《強製港版哈佛?猶邯鄲學步》一文)。每年投放1.5億元公帑營運如此的一間學院,值得嗎?

至於城大希望藉由開設獸醫學院研究由動物傳人的傳染病以及動物權益之議題,則由於牽涉人類病理,該等課程由已設有醫學院的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開辦似乎更為合理,因為只有如此方能善用已有的醫學院設施,藉協同效應更有效研究該等疾病的自動物向人類的傳播機理及其防治方法。

我曾就此詢問港大相關人士,得到的答案是與其分心開辦獸醫學院,不如集中資源加強醫學院及理學院已有的科研能力;反之,倘根據城大開辦獸醫學院的主張,則城大在缺乏一所醫學院的設施、人才及研究能力,加上生命科學及醫學科學等學科皆非其強項的情況下,其有效研究由動物傳人的傳染病的能力可謂成疑。

研究動物權益 法學院可代勞

同理,動物權益涉及政策及法律問題,理應由人文學院或法學院而非獸醫學院開辦,城大於自己的法學或人文學系課程中加插有關動物權益的理論研究似乎更合乎成本效益,亦更能裝備城大畢業生從事與動物權益的相關工作。

綜觀城大所提交的計劃書,獸醫學院的畢業生有三條出路:一般玩賞類寵物(例如、狗、鳥、龜)的獸醫或美容師;食用型禽畜(例如牛、馬、豬、雞)的獸醫;以及傳染病、食品安全及動物權益的研究員。第一條出路面臨市場飽和,新人難與老手競爭的窘況;第二條出路則恐怕極少港人願意踏足,而且對發展本港效用成疑;第三條出路則其實不必特別開設獸醫學院亦能達成。

故此,我認為城大實無必要開設獸醫學院,反而應該集中資源加強本身已有學科的師資及研究實力。正如前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所言,搞科研「不是今日焗麵包明天有得食的事情」,英國的牛劍和美國的長春籐大學都經過悠久的歲月才能累積如今顯赫的名聲和地位,城大應該以理大的前車為鑑,考慮集中資源鞏固並發展已有的科系,如此或更有助大學整體的發展,切合港人對大專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