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

沙螺洞濕地不復再

《東方日報》,2018/11/5

大埔沙螺洞數年前曾泛現大片油菜花田,惟漂亮背後,卻因港府拖延,破壞了沙螺洞本地罕見較高海拔淡水濕地生態。九十年代起部分沙螺洞居民不滿土地未能發展,遂以「復耕」名義毀壞灌溉水道,濕地慘變乾涸。其後發展商向港府提出合作保育,港府卻逾十年未通過申請,期間沙螺洞環境持續被破壞。至今年,有環保團體獲批以管理協議方式保育,環團慨嘆沙螺洞環境被「蹉跎十幾年」,望現時可重塑沼澤等濕地環境。

保育不獲批 因循苟且

港府在○四年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以公私營合作或由非牟利機構,與土地持有人簽訂管理協議方式,加強保育私人土地上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沙螺洞被列為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一。環團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說,當年沙螺洞發展商參與公私營合作模式,向港府提交方案。然而,他透露當時當局沒有專為保育項目而設的公私營合作模式,僅套用一貫發展的公私營合作,令項目遲遲未獲通過,並直言做法不理想,「如果早啲開始管理,環境會好啲」。

在申請保育期間,約一六年沙螺洞再有村民剷掉了大片植被,傾倒建築廢料填土並種植油菜花,更吸引不少人拍照打卡。惟種植油菜花前要抽乾濕地,再度破壞沙螺洞濕地環境,加上沙螺洞吸引大量野戰活動,後期更有越野車亂闖,從而破壞天然河溪和原有的水利設施。

濕地面積數年跌八成

去年港府落實以非原址換地方式保育沙螺洞,土地由當局接管,在過渡期間,綠色力量獲批為期兩年的管理協議,在五十多公頃的沙螺洞中,由今年四月一日管理約十一公頃土地。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指,早前已在沙螺洞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計劃範圍中僅餘百分之十一為濕地,比一一年環評報告中的濕地面積大跌八成,其餘主要為草地等乾旱生境。

綠色力量現時在約九點五公頃的土地上,主力清理入侵性外來植物、垃圾,如薇甘菊等。另外兩公頃的土地就會透過土地平整,修葺荒廢的水利系統,並重新種植水生植物,建造出池塘及人工沼澤,增加濕地面積。

種水生植物引入濕耕

綠色力量又聯絡部分村民進行有機復耕,並嘗試引入濕耕,預計最快明年三至四月可完成修復工程。

環境局回應指,政府會繼續與發展公司就非原址換地商討細節安排,正核實擬納入換地建議範圍的土地業權,政府不會介入沙螺洞村民與發展公司之間的糾紛。至於完成換地的時間,需視乎發展公司的環評程序。在完成換地後,沙螺洞土地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或由該署委任合適的非政府機構推行保育管理。因政府屆時會全面負責沙螺洞的保育工作,因此目前的管理協議亦會在完成換地後終止。

另稿:
孕育瀕危蜻蜓青蛙 屬生態寶庫

沙螺洞位處百多米高的山谷盆地,佔地超過五十公頃,擁有大片淡水濕地,是本地最重要蜻蜓棲息地。沙螺洞共記錄得八十四個蜻蜓物種,佔全港記錄的六成六,當中更包括被列為瀕危的「克氏小葉春蜓」等。除蜻蜓外,亦孕育出各種各樣的蝴蝶和螢火蟲,以及多種淡水魚、兩棲類動物等,有環保團體就形容,沙螺洞可說是「生態寶庫」。

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表示,過往沙螺洞的村民利用地理優勢,開闢水溝和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令沙螺洞演變成獨特的高地山谷濕地。綠色力量在管理協議開展後,進行逾六個月的生物多樣性基線調查,分為蜻蜓、淡水魚、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等,涵蓋今年整個濕季。在蜻蜓調查方面,綠色力量今次記錄四十九種蜻蜓,找到如本地不常見的「琉球長尾蜓」等。

團體盼增濕地供動物棲息

調查亦記錄到十三種兩棲類及十二種爬行類動物,包括瀕危而本港獨有的盧氏小樹蛙等。單家驊形容,沙螺洞是本港物種最豐富的地點之一,故希望增加濕地面積,為蜻蜓等動物提供棲息和覓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