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馬戲團禁演與動物權益 / 王啟熙

《信報財經新聞》,2013/10/12

馬戲團充滿奇幻、神秘的色彩,華麗的布置、奪目的燈飾、鮮艷的服裝,而空中飛人、老虎跳火圈、大象踩平衡木等高難度表演,更是馬戲團的註冊標記,很多人小時候視親身入場觀賞馬戲表演為童年夢想。

在七八十年代,馬戲團表演是香港城中盛事,動輒全場爆滿;然而你們又有否發現近年傳統馬戲團在全球聲勢已大不如前,自2003年開始更絕迹香港,原因為何?

傳統馬戲團以野生動物作表演,可惜其運作模式無法保障動物免受傷害或得到應有的照顧,遂引起動物福利團體的極度關注。

馬戲團頻繁地穿州過省進行演出,為減低成本及方便運輸,馬戲團會將動物擠在細小的籠子內,牠們飽受舟車勞頓之苦,亦得不到足夠的生活空間,過程中甚至動彈不得。以大象為例,動物園飼養的尚可以有較寬敞的住處,但在馬戲團的,雙腿幾乎全日二十四小時被綑綁,只有在表演的短暫時間,才可以舒展筋骨,對身體的傷害不言而喻。

馬戲團動物恍如遊牧民族般,每年花在跨國、跨巿的交通運輸時間,往往超過九個月;長期身處狹窄環境,不見天日,結果經常因壓力或焦慮而出現各種疾病,其中「運輸熱」(shipping fever)便是動物在運送期間受到巨大精神困擾,引起免疫系統失調而誘發的病症。

訓練方法殘忍

一般動物園都盡量配合動物的習性,設置特定的溫度、濕度、植物、飼料等條件,讓動物享有近乎大自然的生活條件;但馬戲團明顯無法提供類似基本、不受干擾及自然的環境予表演動物棲息。

馬戲團以殘忍及令人不安的方法訓練動物,時有所聞。野生動物數千年來都在大自然獨立求生,並非由人類馴養,跟人類沒有與生俱來的緊密關係,難以像寵物或家畜般習慣接受人類指示。大部分馬戲團為達到預期的表演效果,對愈兇猛的野生動物採取愈嚴厲的訓練模式,當中涉及相當程度的處罰。另外,野生動物表演時,背負相當壓力,特別是身處嘈吵的場館中,壓力更應聲大增。英國獸醫學會報告便指出,馬戲團表演大有機會是野生動物感到最大壓力的環境之一。

動物園的駐園獸醫可以選擇適合的方法及設施訓練動物,而治療水平亦較有保障;反觀大部分馬戲團不但沒有隨行獸醫,亦沒有相應的設備照顧大型野生動物。根據英國獸醫學會1997 年發表的報告,馬戲團頻密的遷移,令動物難以得到持續穩定的醫療護理,亦無法獲得符合標準的外科治療。

不同動物困一籠

不同野生動物,生活習性各異,有的獨來獨往,有的喜愛群居,有的肉食,有的草食,馬戲團會因空間不足等各種因素,硬生生地將不同動物困在同一籠子,生活習慣難以協調。

馬戲團的單項表演通常只須由個別種類或單獨一隻動物負責,種種限制令動物因未能得到應有的社交互動而衍生各方面的問題。

另外,野生動物表演也引起公眾對人身安全的憂慮。馬戲團表演期間,場館內人多擠迫,一旦動物失控,後果不堪設想;雖然香港歷史上甚少出現類似意外,但其他海外國家及城巿便曾發生野生動物在受訓或表演時突然發狂,襲擊馴獸師或觀眾,導致有人受傷,甚至死亡的事件。

目前多個國家及地區已經禁止馬戲團使用野生動物表演,包括新加坡、奧地利、丹麥、印度、以色列、芬蘭等。香港亦有相應法例監管馬戲團,首先馬戲團等短期表演組織須根據《公眾衛生(動物及禽鳥)(展覽)規例》申請臨時許可。

另外,《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列明,任何在本地管有動物的人士,如被發現令該動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可被視為觸犯刑事罪行。

公眾對動物權益的關注與日俱增,政府、立法會、保護動物組織普遍認為,馬戲團僅因為娛樂表演,便將動物恆常及頻繁地運送,又無法提供合適的棲息環境,已經對牠們造成不必要及可避免的傷害。在保護動物應有福利的立場下,馬戲團近年在香港難以獲政府批准表演,因而幾近銷聲匿迹。

王啟熙獸醫 香港城巿大學總監(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