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星期一

動保團體倡海洋公園行陽光政策 / 劉軒

週二, 2013-09-17 11:18
原文連結在此: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8058

IMG_1349
(獨媒特約報導)近日發生的小玳瑁死亡事件,及早前的海豚Pinky撞牆事件引起社會對海洋公園飼養動物的關注。關注海洋公園動物情況的團體「豚聚一家」昨日(九月十六日)聯同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十八區動保專員」、「爭取成立動物警察大聯盟」、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舉行記者招待會,要求海洋公園實施「陽光政策」,公開園內動物的醫療傷亡報告,改善死亡通報機制,增加有關資訊透明度。
資訊封閉 漁護署包庇
「豚聚一家」指出,海洋公園過往一直未有公開詳細的動物死亡報告及相關數字。以2010年為配合「海洋奇觀」開幕而引入的40條鎚頭鯊及80多條藍鰭吞拿魚為例,據了解現在藍鰭吞拿魚只剩下不足一半,有10條鎚頭鯊已經死亡,實際數字及情況成謎。「豚聚一家」亦指出從玳瑁事件可見海洋公園的動物死亡通報機制存在問題,玳瑁死亡一事是傳媒向園方查詢方知悉,園方沒有主動公佈。
團體曾就Pinky事件先後要求海洋公園和漁護署作出交代,並公開園內動物的醫療及死亡報告。漁護署書面回覆,指Pinky生性貪玩所以撞向牆壁,「豚聚一家」批評解釋不科學,無醫療理據,而且要得出「Pinky年幼時已開始跳躍動作,並成為她引人注意的行為」此結論,必須長期觀察Pinky,若漁護署作出調查時須向海洋公園(長期照顧Pinky的單位)查詢,令人質疑處方能否起監察作用。此外,漁護署提供的死亡報告紀錄粗糙,只將園內多種動物分類為「海洋哺乳類」、「陸上哺乳類」、「鳥類」;「豚聚一家」成員謝曉陽認為園方必須公開每隻動物的名字、編號、來源地、入園年齡、死亡日期等詳細資料,讓公眾可以追蹤每隻動物的生死狀況,否則單以「死亡數字」交代每年有多少動物死亡,可以「死兩條,入兩條」,令死亡數字等於零。
而「豚聚一家」發現,海洋公園前獸醫木下禮美Kinoshita在2003年完成的論文中,已經有相對詳盡的相關內容,包括每一隻動物的名稱及種類,像殺人鯨、樽鼻海豚、太平洋短吻海豚的進園及死亡時間,和來源地,像日本太地町、伊豆、印尼、台灣澎湖等(見下圖),這些,都是可予公眾監察園內生物情況的重要資料。但為什麼這些年來,數據卻是愈益模糊粗糙?
Kinoshita 1
Kinoshita 2Kinoshita 3
Kinoshita 4Kinoshita 5
圖:海洋公園前獸醫木下禮美2003年論文中的數據
此外,「豚聚一家」要求海洋公園實施「陽光政策」中,還包括改善動物死亡通報機制,他們要求園方於24小時內公佈死亡消息,7日內交代死因,21日內公開動物醫療及解剖報告,全面公開有關資料。
IMG_1342
圖:團體的陽光政策訴求
不符國際標準
「十八區動保專員」召集人麥志豪指出,海洋公園為國際組織Alliance of Marine Mammal Parks and Aquariums(AMMPA)的成員,該組織曾分析於海洋館內的海豚平均壽命超過25歲,但研究顯示,1974年至2002年期間,海洋公園內的海豚平均只停留在園內847天便死去,難道海洋公園引入中年或年紀大的海豚嗎?還是海豚被困養以致壽命特別短?麥志豪質疑海洋公園遠遠未能達至國際水準。此外,麥志豪也指,AMMPA非常強調將教育放在第一位,但園內很多設施,如零售區賣奶粉、機動遊戲等等,不具教育意義。
「爭取成立動物警察大聯盟」發言人黃繼仁續指,海洋公園受《海洋公園公司條例》保障,條例早於1987年訂立,賦予海洋公園特權,條例中沒有任何保障動物的成份,事隔多年,如今動物議題備受關注,他促請政府追上時代,全面重新審視條例。他同時呼籲香港市民在海洋公園和政府落實任何改革前,停止光顧海洋公園的所有業務。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表示,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曾聯絡她,解釋園方並非有意隱瞞玳瑁死亡事件,只是待調查清楚事件才公佈。毛坦言不接受此解釋,認為海洋公園以公帑營運,要有更高透明度。
一直關注海洋公園動物情況的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表示,樂見社會上愈來愈多人關注海洋公園問題。他指通報機制已爭取多年,公眾不過要求動物數目、死亡數字這些簡單資料,但海洋公園都處處隱瞞,不禁令人生疑。
席上各人表示,希望海洋公園能成為真正叫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國際級模範,作為公營機構亦應增加透明度,滿足公眾知情權。團體將於本月底與海洋公園會面,交流有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