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2017/2/5
又到冬季,米埔自然保護區近月生氣蓬勃,迎來萬千候鳥從北面南來避寒過冬,吸引大批巿民前往觀鳥。世界自然基金會預計今年的候鳥數量與去年相若,當中計有黑臉琵鷺、鸕鷀等。不過,針尾鴨的數字雖有回升,但仍較二○○九年的三萬五千至四萬隻為少,未知確實原因,需要再研究。基金會提醒巿民觀鳥時,避免穿着顏色太鮮艷的衣服,及樂極忘形大聲喧嘩,以免滋擾候鳥棲息。
米埔自然保護區是拉姆薩爾濕地的重要一部分,生態價值極高,每年的冬季十一月至二月,春季三至五月都是觀鳥的好季節,是雀鳥天堂,大批候鳥從北面越洋前來過冬,到春回大地,又有蝴蝶、蜻蜓等昆蟲出現,訪客可親身感受香港生物多樣性的生境。
潮漲為最佳觀鳥時間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護區主任黎雅儀表示,現時在米埔可以觀賞黑臉琵鷺、鸕鷀和野鴨等等,最多的是鸕鷀,有逾萬隻會在后海灣及米埔出現。最佳的觀鳥時間是潮漲,雀鳥會飛近紅樹林,市民可在靠近紅樹林的觀鳥屋外望觀鳥。
黎雅儀估計今年南來米埔的候鳥數量與去年相若,去年以鸕鷀及反嘴鷸最多,該兩種雀鳥各有過萬隻來港。但值得留意的是針尾鴨雖有回升,但數量仍比二○○九年的三萬五千至四萬隻為低。
未知針尾鴨減少原因
「近兩、三年最高峰都係得萬五隻(針尾鴨),預計今年亦只有約萬多隻。」黎雅儀估計,來港的針尾鴨數目減少,未必與米埔的生境有關,因為米埔的生態在過去十年轉變不大,反而可能是針尾鴨在遷移過程中遇到問題,或者是繁殖地受到影響,實際的原因仍需要再研究。
黎又指,米埔是由一個個基圍組成,並非純天然,需要有人工管理維持合適的生態環境,「冬天會將基圍嘅水位放低,讓雀鳥可輕易站在水中捕食魚、蝦及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