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3/3/10
「你養熟佢就唔怕,你當佢貓一樣,養熟佢就得!」《蘋果日報》採訪柴灣阿伯扮專家亂捉野生豹貓。看見片段中豹貓極度驚恐,一邊嘶叫一邊在籠裏仆倒,一眾圍觀街坊失笑,實在於心不忍。報道已經解釋清楚,野生豹貓可能帶有冠狀病毒,而且具攻擊性,千萬不可接近,否則分分鐘頭破血流兼成為散播沙士的罪人。
好些年前開始,外國流行飼養所謂「Supercat」,即野生貓科動物和家貓的混種(Hybrid),包括孟加拉貓(Bengal
Cat)和更大型的薩凡納貓(Savannah
Cat)。當中有不同的品種,一般人普遍稱之為豹貓。近年香港在明星效應下,這些有豹紋的貓越來越流行,雖然法例規定只能飼養繁殖到第五代的馴化豹貓,但由於牠們體形較大,牙爪都較家貓鋒利,一般不建議有幼兒的家庭飼養。而人為的混種繁殖亦令豹貓出現基因疾病,外國的研究發現,不少馴養豹貓出現遺傳基因毛病,很多在一歲時眼睛就開始退化。另外在澳洲和美國一些州分,是禁止飼養大型豹貓,除了牠們可能對人有危險,也可能危及樹熊和其他受保護的小動物。
有朋友問:應否飼養豹貓?這是個人選擇,筆者不支持,但正反雙方總是各持己見,不想花太多時間探討。反而有朋友問:野生豹貓是否能「養熟」?人類馴養動物的問題,可能是更有趣的課題。
相信不少讀者在網上都看過《A Lion Called
Christian》的紀錄片,片中的獅子被人賣了到倫敦,養至成年放回非洲,幾年後竟然還記得倫敦的主人,三隻雄性動物扭作一團,好不溫馨。有小朋友看過後說,獅子都有人性,我都想養!獅子能不能馴養?馴養(Domestication)不同馴獸(Beast
Training/Tamer),馬戲團是用暴力和食物指令獅子老虎,但牠們野性猶存,並非真正馴養。馴養是使動物和牠的後代能和人類一起生活,這就涉及很複雜的科學問題。
最早被人類馴養的動物是狼。達爾文認為,早期人類活動和一些野生動物產生了互動,例如某些狼常常接近部落尋找食物,是環境迫使雙方親近。繼而人類發現狼可以幫助守護家園和狩獵,於是選擇了一些攻擊性較低的狼進行繁殖,直至數百至數千年後,終於繁衍出狗來。他又觀察到,同樣被人類馴化的動物,有幾種特徵:耳朵較下垂、體形縮小、尾巴捲曲、皮毛顏色變得淺色而斑駁。無論是狗、貓、馬、豬、牛、羊、雞、鴿,甚至金魚都有部份特徵。
五十年代,前蘇聯領袖斯大林組織科學家,研究有關的課題。人類開始探討,動物依附人類,是出於行為習慣,還是出於基因轉變。科學家Dmitry
Belyaev選擇了同屬犬科的狐狸,希望重組狼變狗的歷程。他派人到皮草繁殖場,找來了130隻銀狐,分辨哪一些比較親近人類,哪一些比較野性,分類並進行繁殖研究。其中天性較溫馴的狐狸繁殖至第四代,竟然對人類搖尾巴。到了第九代,外表上的變化正如達爾文所說,耳朵下垂、尾巴捲曲。親近人類的時候更會像狗一樣擺動尾巴;對陌生人戒心減低,失去狐狸的大部份天性。七十年代,研究所的人員嘗試把一隻狐狸領回家試養,牠們可以和狗隻一樣和人散步,更會聽主人呼喚,嘗試引主人注意,渴望與人類擁抱。
同一時間,科學家也繁殖具攻擊性的狐狸,將牠們交予馴化的狐狸媽媽照顧,可是這批狐狸無論繁殖多少代,依然沒有被馴化。由此推斷,是人類透過選擇性繁殖,放大了某種馴服的基因,加速了馴化的過程。Dmitry
Belyaev死後,美國科學家加入了研究,用新科技比對馴化動物基因和野性動物基因,發現兩組DNA有明顯分別,亦印證了Dmitry Belyaev的推斷。
不過,為何人類能馴化馬,但不能馴化斑馬?為何獅子Christian只是個別例子,人類未能馴化獅子?地球上接近150種大型哺乳類動物,數萬年來只有15種被馴化。有些科學家相信,人類不是不能馴化牠們,而是沒有必要馴化牠們。大自然仍然主宰人與動物間的關係,胡亂破壞這些平衡,不單對人類沒有好處,對動物亦可能帶來傷害。
作者:柳俊江(ryan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