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疑人為錯誤致水質不潔 海洋公園6鎚頭鯊 7小時內病死

《蘋果日報》,2013/11/4

海洋公園6條鎚頭鯊昨早開始陸續被發現泳姿異常,約7小時內先後死亡。園方相信事件與疾病有關,將從水質以至病理等全面徹查死因;有消息指與水質不潔有關,或涉人為錯誤。議員毛孟靜認為鎚頭鯊集體死亡情況罕見,會在立法會要求傳召園方人員解釋事故原因。

六條魂斷「海洋奇觀」的雌性鎚頭鯊,重45至60公斤,是海洋公園在2010年底從日本引入的15條鎚頭鯊成員。同一批鎚頭鯊當中,有一條在2011年1月遷入時,因未能適應新環境死亡。昨早9時許,有工作人員發現「海洋奇觀」內其中一條雌性鎚頭鯊游泳姿勢不正常,遂將其移至後勤設施治療及進一步觀察,惜搶救無效死亡。

疑因水藻引致窒息 

另外5條鎚頭鯊,也先後出現相同情況。據知,園方獸醫曾為首兩條進行注射,惜最終全部返魂乏術。本報昨午接獲消息向園方查詢,園方晚上才公佈消息,引述其首席獸醫馬百樂表示,有關鎚頭鯊遭受一種病發率及死亡率奇高的疾病影響,已陸續為已死的鎚頭鯊進行解剖,以確定死因。

獸醫及護理人員正密切監察餘下的8條鎚頭鯊情況,形容「情況令人擔憂」,有需要時會進行隔離及醫治,其他物種則表現正常。海洋公園發言人稱,前一晚的水質檢查及飼養員觀察,均未發現有關鎚頭鯊有任何異樣。

有園方消息指出,近日海洋奇觀有關水缸水質「好綠」,疑是多了水藻,相信是過濾系統出現問題,「可能係啲人懶,洗得唔乾淨」,鎚頭鯊需要高速游泳,讓水通過腮部吸收氧份,水藻有可能致其窒息,尤其鯊魚對此甚為敏感。消息又指,如確實是水質問題將很麻煩,因很難為所有魚臨時另覓魚缸安置再換水,如此下去,吞拿魚及其他游動較快的鯊魚則劫數難逃,其次便是游得較慢的魔鬼魚等品種。消息人士亦反駁園方指含菌致病的說法,指園方有UV(紫外線)燈殺滅水中細菌,新來的魚類也必先接受檢疫,隔離飼養一個月,確認無問題才放進缸中。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指,在水族館飼養鯊魚本身已很高風險,可能受細菌或不知名病毒感染,一切要待解剖了解。他強調,海洋公園內的鎚頭鯊本身是瀕危物種,而在水族箱養魚一向高風險,根本不宜養鯊作觀賞用途。

關注動物權益的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質疑園方照顧不當,「一次過死六條係大規模死亡」。

另稿:
隱瞞80條藍鰭吞拿魚死亡

海洋公園三年前引入的80條藍鰭吞拿魚,原來陸續死亡,最後一條也在三個月前離世,但園方一直隱瞞事件沒有公佈,直至昨晚傳媒追問下,才承認藍鰭吞拿魚早已全部死亡。園方指全部死因包括病死、不適應環境,又或追逐時高速撞牆引致,此後沒有再補充「新血」。
該園發言人強調,與世界其他水族館相比,海洋奇觀的環境不算擠逼。館內另一品種的200多條吞拿魚「杜仲」則沒有異常。

鎚頭鯊是瀕危品物種,學名Sphyrna lewini、俗稱Scalloped Hammerhead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屬「瀕危」(Endangered)級別;名錄是根據物種的絕種風險編製,以反映保育工作的逼切性,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鎚頭鯊亦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三,即至少在某個國家或地區被列為保育生物的物種,屬區域性貿易管制的物種,希望透過對出入口限制,確保國際交易不會危害物種的延續。鎚頭鯊憑着扁平的頭部可急速而準確地轉變方向。可惜過度捕撈導致鎚頭鯊的全球數量不斷減少,令鎚頭鯊成為獵物。在去年估計約有130至270萬鎚頭鯊進入市場。今年海洋公園先後有5歲大的小熊貓栗子及瀕危物種小玳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