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2018/11/8
可傳播漢坦病、甚至新近發現可令人染上戊型肝炎的老鼠,任何人都怕!只是「米奇」喜愛夜蒲,尋之滅之不易。食物環境衞生署正考慮試驗應用夜視鏡監察系統於滅鼠工作,並評估廣泛使用可行性;該署指,在鼠患嚴重地點安裝夜視鏡,有助分析鼠患問題及其嚴重程度,系統所得的數據亦有助分析及評估控鼠滅鼠措施成效。但要大規模應用,還需克服技術和環境問題。
重災區安裝有助分析評估
鼠患蚊患帶來衞生問題,也會傳播疾病給人類。對於引入創新技術防治蟲鼠,食環署強調一直有積極研究及進行測試,評估各種方法在本港適用情況,一般而言,這些科技性產品可分四大類別,包括除害劑、捕捉器、利用基因技術方法及夜視鏡監察系統。
其中夜視鏡可以光學鏡頭,將由物體反射出來的微弱光線或肉眼看不到的紅外線,經放大數千倍到數萬倍後,轉換成肉眼可見的明亮影像。食環署指,鼠隻活躍程度在有人經過地方及日間時均較低,故安裝夜視鏡在鼠患嚴重地點,有助分析鼠患問題及其嚴重程度。
至於針對鼠類的捕捉器,除傳統機械式設計,亦有以電力推動,包括可即時把鼠殺滅的電動捕鼠器,其優點是不需人手啟動和經常檢查,但這設計可能誤捕或誤傷其他小動物,故較適合於室內及無其他小動物的環境下使用。食環署稱會繼續在合適環境下測試及建議相關部門使用。
留意基因除蚊實施可行性
另外,早前爆發本地登革熱疫情,蚊患令人聞之色變。食環署透露,正研究改良誘蚊產卵器設計,加快資料更新密度,又正測試新控蚊方法,例如以雌蚊作媒介,將控制蚊子生長的調節劑帶到各水體中,使水體中孑孓不能孵化成成蚊。
基因技術方面,目前有技術以生物科技改變成蚊基因,使雄性成蚊不能生育或使其下一代提早死亡。不過,該技術只曾由一間英國科技公司在有寨卡病毒爆發的巴西測試,只應用於埃及伊蚊,暫未有進行關於登革熱病媒白紋伊蚊測試。因此,食環署會繼續留意新技術發展及在香港使用的可行性,有需要時會實地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