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

15種蜻蜓首現身大嶼山

《蘋果日報》,2018/7/23

綠色力量在大嶼山進行3年調查,於黃龍坑等6個地方發現67種蜻蜓,佔全港種類逾半。綠色力量指,調查證實大嶼山擁有豐富淡水資源,是孕育蜻蜓的重要環境,促政府盡力保護水資源,避免河流渠道化等措施。

環團促保護濕地環境

綠色力量於2012、2015及2016年3至12月期間,在大嶼山東涌河、黃龍坑、梅窩和貝澳等6個地方,深入高山溪流、紅樹林和濕地等一些未被污染的淡水生態環境,以望遠鏡觀察方式記錄蜻蜓種類。調查顯示,所發現的67種蜻蜓當中,有15種更是於大嶼山首次發現,當中不乏珍貴品種,如北部灣爪蜻就是被漁護署評為「不常見」種類。

高級教育及保育主任袁欣鈴表示,蜻蜓幼蟲需在淡水中成長和覓食,當水質受污染就難以生存和成長;河流渠道化、周邊廢車場和露天貨倉也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有些品種如香港織春蜓主要在河床內的沙底生活,覓食時透過挖沙動作來掩護。當河流鋪設混凝土,破壞原有環境,水中微生物也會減少,織春蜓亦難以在空曠環境覓食。總監鄭睦奇補充,河流經渠道化破壞,加上水質受污染,「基本九成機會以上(蜻蜓)都生存唔到」。

鄭睦奇續指,早於東涌新市鎮發展時,東涌河和黃龍坑的下游生態已受人為破壞,擔心其他區域會隨着發展受威脅。

他舉例,城規會去年通過東涌谷分區計劃大綱圖,把東涌河口的紅樹林一帶附近用地列為商業用途,但該處是斑灰蜻出沒主要地,屬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易危」品種,需重點保護。他指當時曾在環評階段向城規會提出更改土地用途的建議,但最終失敗,擔憂附近發展會使斑灰蜻進一步受威脅。

綠色力量建議政府避免在天然河溪及河床作挖掘等填土工程,打擊非法傾到廢水和廢物到河道,以及制止填泥等破壞生態活動,以保護水質和濕地環境。

另稿:
蜻蜓對水質環境要求高

不少人認為蜻蜓只是區區昆蟲,不明白對生態何等重要。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解釋,蜻蜓對水質和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其存在正好成為水質指標,「證明啲水毒極有限」。

「幼蟲生存到 啲水毒極有限」

不同品種的蜻蜓對生活環境有各樣要求,鄭睦奇指有些喜歡生活於沙底環境或植物叢,有些就「好勇敢咁周圍行」,有些則愛居於含氧量高的水,「混濁少少佢哋都生存唔到」。除了生活在低地環境,亦有蜻蜓愛生活於高山。鄭續說,大嶼山的地理環境多樣,由近千米高山至河流濕地也能找到,加上不少地方受郊野公園保護,正好為蜻蜓提供良好生長環境。

他提到,外界忽略蜻蜓對生態環境的重要,不明白「點解要保護埋呢啲蛇蟲鼠蟻」。他指蜻蜓對水質狀況有高要求,「如果佢哋幼蟲生存到,證明啲水毒極有限」。是次調查的選址不少位於河流的上游,屬石壁水塘的集水區。結果反映在河流上游能找到各式各樣的蜻蜓,即河內的污染物不多,「大家對石壁水塘的水質可以放心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