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海馬靠身份證保育 團體利用民間力量監察族群變化

《蘋果日報》,2013/1/11

香港海域以往記錄到三個海馬品種。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於去年進行的海馬普查,在西貢水域記錄到六隻屬於本港最高危的黃海馬蹤迹。保育基金將於今年的普查展開首個海馬標籤計劃,在發現的海馬身上繫上寫有號碼的「身份證」,期望透過潛水愛好者等民間網絡共同保育,擴大監察海馬族群的數目及棲息地變化。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於2010年第一次進行海馬普查,總共記錄到五隻海馬,包括黃海馬及三斑海馬兩個品種。去年再度進行第二次普查,於西貢兩個潛水區域發現六隻黃海馬,包括一隻雄性及五隻雌性,體長介乎40至154毫米。

潛水員在普查期間也利用全球衞星定位系統,記錄到海馬的準確位置,以便追蹤個別族群的數目變化及生長情況,以及了解棲息地面臨的威脅及影響。普查期間,也意外發現帆鰭鰕虎魚、單列齒鯛及皇后神仙魚等三種未曾在本港發現的魚種。

港年進口220萬隻乾海馬

保育基金計劃今年進行普查時引入標籤制度,在發現的海馬身體上,繫上不會對海馬身體構成傷害、刻有三位數字的橢圓形膠片。這種標籤制度廣泛應用於全球的海馬研究,保育基金期望潛水愛好者日後發現有標籤的海馬時,能拍下照片及記錄位置等資料,電郵至保育基金網站,共同協助監察海馬族群的移動狀況。


擬建人工沙灘的大埔龍尾,早前也發現黃海馬的影蹤,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表示,去年普查的31個地點未有包括龍尾在內,今年會考慮將龍尾納入普查範圍。他指龍尾的海水較渾濁,進行普查有技術困難,慶幸民間團體成功發現海馬,保育基金樂意與不同團體分享普查技術。

全球54個海馬品種中,有11種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品種紅色名錄的易危或瀕危級別。

黃海馬是本港最高危的物種,正備受濫捕作中藥等威脅。目前本港每年進口的乾海馬達到220萬隻,保育基金希望在管制國際貿易法例以外,將海馬列為受保護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