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肥鼠攻陷動植物公園

《太陽報》,2013/1/22

香港動植物公園再度「淪陷」,鳥籠淪為老鼠竇。飼養紅鸛、野鴨等禽鳥的籠中,近日被大批老鼠進駐,本報記者目睹十多隻長逾半呎的肥鼠操入鳥籠,面對身高逾米的紅鸛毫無懼色,不單與紅鸛爭食飼料,更在其腿下亂竄亂逃,遊人觀鳥變成觀老鼠。傳染病科醫生警告,老鼠可傳染多種致命病毒,公園被老鼠攻陷,遊人最好少踏足為妙。

繼○八年及去年初,動植物公園先後爆發鼠患,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曾一度高調滅鼠,惟近月又打回原形。園內的雀鳥區成為鼠患重災區,專門飼養紅鸛、野鴨等禽鳥的巨型鳥籠,被群鼠佔據,出現「鼠鳥一窩」的情景。

記者經過連日直擊,發現由於鳥籠被草叢包圍,每逢傍晚,群鼠便陸續於草叢竄出覓食,而鳥籠內的飼料及水池,便是其目標。高峰期時,十多隻長逾半呎的肥鼠從鐵籠罅隙,聯群結隊操入籠內,與群鳥「爭食」。肥鼠面對身高逾一米的紅鸛毫無懼色,不時在紅鸛的腿間亂竄。

家長擔心小孩同老鼠玩

對於群鼠肆虐,園方雖有滅鼠措施,不過似乎效用不大。公園各處,尤其鳥籠附近,都設有放置老鼠藥的黑色膠箱,職員亦張貼告示,提醒遊人附近已放置老鼠藥。不過,除了鳥籠,園內部分遊人休憩位置亦被群鼠攻陷,老鼠利用草叢遮掩,四處走動甚至走出行人路,與遊人零距離接觸。

「真係好恐怖,諗住嚟睇雀鳥,點知變咗睇老鼠,好似入咗老鼠籠。」遊人張太被眼前景象嚇驚,迅速離開公園,並揚言:「下次都唔敢嚟!」帶同三歲女兒前來的林先生坦言最怕老鼠與小孩近距離接觸:「佢太細個,仲未識驚老鼠,如果老鼠喺佢身邊走過,佢可能仲會走埋去同老鼠玩。」

公園鼠患嚴重,一名公園職員大表無奈:「我哋都知有鼠患問題,兩星期前已經開始滅鼠,但動物籠嘅鼠患就好麻煩,因為有其他動物,又唔可以喺籠內放老鼠藥。」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翁建霖表示,公園飼養的是美洲紅鸛,屬於水鳥,雖然體形大,但不會攻擊老鼠,所以兩者可以在籠內相安無事,而禽鳥及老鼠間亦不會互相感染病毒,不過老鼠的病毒就有可能直接感染人類。

香港傳染病學會發言人曾德賢表示,老鼠可傳染多種病毒,如勾端螺旋菌、斑疹傷寒及漢他病毒等。他補充:「間接接觸老鼠亦可感染病菌,好似老鼠尿液就可能帶有勾端螺旋菌,人類只要接觸被鼠尿污染嘅土壤,病菌就可透過微細傷口進入人體,可引致肝腎衰竭,嚴重會致命。」

另外,老鼠身上的跳蚤可傳染斑疹傷寒,被老鼠咬到,則有機會感染狂犬症。他奉勸市民若公園出現鼠患,最好避之則吉,遊覽過後亦最好作徹底清潔。

香港蟲害管理學會主席陳澤森表示,動植物公園存放飼料地方位處山邊,容易被老鼠入侵:「啲老鼠咁早就出嚟,又唔怕人,可能已經中毒,內出血引致口乾,要搵水飲。」

康文署發言人指,去年七月至十二月期間,職員平均每月在動植物公園捕捉一隻老鼠及檢獲九隻鼠屍,公園現時每日清理垃圾,減少老鼠食物來源,針對鳥籠鼠患問題,職員已移除籠外花槽植物,又在鳥籠底層加裝膠片,防止老鼠匿藏及進出鳥籠。

另稿:
藥餌毒殺危害園內生態

香港動植物公園鼠患頻頻,有滅鼠專家認為由於園內飼養不同種類動物雀鳥,而且遊人甚多,用藥餌滅鼠,鼠屍可造成傳染病毒,有二次中毒風險,建議當局用先進捕鼠器。

香港蟲害管理學會主席陳澤森表示,老鼠藥是最方便的滅鼠方法,可預先放置防範鼠患,而老鼠藥成本低故被廣泛使用,但並不適合動植物公園:「老鼠被毒死後,屍體依然會殘留毒性,如果被其他動物食咗,一樣會中毒;園裏面有好多大型動物、鳥類,中毒鼠屍對佢哋會有危害。」另外,如果老鼠死在僻靜處,未被發現,腐屍會發臭,污染周邊環境。

陳建議公園用新式捕鼠器滅鼠,避免產生有毒鼠屍。他解釋:「好多商場都會用捕鼠器,入面有鼠餌同消毒藥水池,老鼠會被機器捲入淹死,而消毒藥水可避免屍體孳生細菌。」

另稿:
街市及避風塘鼠患重災

老鼠繁殖力驚人,二十日就可生一胎,一年可以繁衍數百隻老鼠仔。倘若衞生及滅鼠工作欠佳,隨時導致鼠輩橫行。雖然踏入冬季,但全港各區仍鼠蹤處處,其中以街市、避風塘及食店附近範圍情況最嚴重。

根據食環署數字,去年上半年本港鼠患指數為百分之二點九,其中以元朗、九龍城及觀塘區的指數最高,元朗的鼠患指數更達百分之十一點四。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指鼠患欠缺有效滅鼠方法令問題惡化。她解釋:「坑渠同大廈管道係老鼠溫床,做好衞生老鼠都可以由其他地方嚟,我建議過食環署買儀器探測渠內有無老鼠,但食環署一直冇回應。」另外,她又指部分前線清潔人員滅鼠訓練不足,未能有效滅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