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星期五

10載12條 海洋公園又死中華鱘

《東方日報》,2018/8/2

海洋公園再有「國寶級」中華鱘死亡,今次已是公園自十年前獲內地贈送首批中華鱘以來,累計死亡的第十二條。海洋公園昨日凌晨公布,一條子二代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因連月來健康轉差,食量及活動量均下降,至前日早上(7月31日)情況轉危殆,海洋公園遂為其安排安樂死。

海洋公園發言人昨表示,六月中開始,這條健康不佳的中華鱘出現食量及活動量減少的情況,但初步檢查未能發現病因,公園的獸醫及動物護理團隊嘗試了不同的治療模式,包括抗生素治療及以不同飼料刺激牠的食欲,惜這條中華鱘的狀況繼續惡化,前日早上更變為危殆。

解剖尋找健康變差原因

由於沒有其他可行之治療方案,基於動物福祉和人道理由,獸醫團隊遂為該條中華鱘安排安樂死,解脫其痛苦。發言人強調,該項決定符合動物園及水族館協會認可的安樂死政策。

公園獸醫團隊現正解剖這條中華鱘,望鑑定牠的身體狀況及健康變差的原因,園方亦已就事件知會中國農業農村部、北京海洋館、長江水產研究所及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

目前仍有6條居於展館

資料顯示,自二○○八年海洋公園獲內地送贈中華鱘以來,前後死亡總數多達十二條。今年五月,海洋公園按照與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的協議,曾運送三條中華鱘返回中國內地,協議規定當居於公園的中華鱘生長至一定長度後,便需送往長江水產研究所作研究或放歸野外。公園現時還有六條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居住於「中華鱘館—長江足跡」展館。
環保團體Bloom Association海洋生物研究員佘國豪指出,中華鱘屬鯊魚的近親,具有介乎軟骨魚及硬骨魚之間的原始特徵,中華鱘有記錄的最長壽命可達十三年。它擁有奇特的生殖習性,在海中生活、河裏產卵,但由於現代化基建阻擋,令其生存環境被改變,加上濫捕及污染嚴重,令中華鱘已淪為「極度瀕危」保護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