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0日星期二

水母難繁殖 護理員當挑戰

《東方日報》,2018/3/18

傘狀身軀用力一抖,觸鬚隨水漂揚,水母優美的泳姿總讓人看得目不轉睛。然而,水母的繁殖過程卻是困難重重,除了要兼顧合適的水溫、鹹度外,亦要提供食物作營養。海洋公園「水母萬花筒」護理員朱烙文(Nicole)和黃文俊(Mike)都熱愛水母,更視水母幼蟲的水螅體為嬰兒,悉心照顧,遇到未能成功繁殖的水母品種,二人從不放棄,「會繼續試(繁殖),當係一個挑戰!」

有不同水溫鹹度要求

「水母萬花筒」現時有三十多種水母幼蟲的水螅體,但只有十七種館方成功繁殖成體。Nicole和Mike均指出,繁殖過程最困難的是將水母由水螅體蛻變成碟狀體,因不同品種的水母對水溫、鹹度都有不同要求,「仲要畀足夠嘅營養,唔可以多,唔可以少」,而水母在碟狀體的階段如照顧不周,水母會變形,故每日回到水母館後,他們就會立即觀察全部水母的情況,然後開始清洗水缸及進行餵食。

雖然Nicole和Mike的主要工作環境局限在小小斗室內,但Nicole坦言小時候經常到海洋公園觀賞水母,當時已希望成為水母護理員。現在每當看見水母的碟狀體成長,「會好有滿足感!」Mike則指在水母館工作期間曾試過停電,「當時又要處理水母缸,又要留意水溫同水流,好手忙腳亂!」他笑言幸好最後能平安度過,亦成為他在館中最難忘的經歷。

館內現有十七種不同品種的水母,目前年紀最大的「老友記」為太平洋海刺水母,已有五歲多;而月水母則是較易繁殖的品種,地中海水母則是最難繁殖的水母品種之一。

水母繁殖的過程分為多個階段,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水母幼蟲會黏附在海草等地方並變化成水螅體,水螅體會不斷自我分裂,身體形成一層層的疊狀。在吸收足夠營養後,水螅體每一層會脫出成為一隻小水母,名為碟狀體,而花瓣形的碟狀體漸漸成長至水母成體。

另稿:
水母不擅泳 隨水流移動

水母在水中呈現婀娜多姿的美態,但原來水母不擅游泳,只能隨水流移動。海洋公園「水母萬花筒」的護理員Mike和Nicole表示,水母只能靠水流游動,加上身體有九成五都是水分,如要在家飼養水母需特別留意調節水流。若水流太大會沖凹水母的身軀;過慢則「沉底」。

水缸須圓角免撞傷

要將水母「私有化」在家飼養並非易事,由於每個品種的水母對水溫的要求都有不同,從設備、水溫及水流,都要小心注意。水母不擅游泳,只能隨水流移動,因此水缸須為圓角,以免水母撞到尖角位會受傷,出現凹陷,甚至破洞。水母的主要食物為豐年蝦,餵飼時可用滴管,以免碰到水母有毒的觸手。

因大部分水母觸手含有毒的刺細胞,觸手愈長的水母,毒性愈強。Mike稱,若不慎被「炸到」,可以白醋沖洗中和,但忌揉搓傷口,以免毒素擴散。若在海中被「炸」則可用海水沖洗,並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