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星期三

以藝術關注保育 中學生護鯊行動 / 胡麗珊

《香港經濟日報》,2013/4/3

  中國人愛補身,吃魚翅量驚人。香港護鯊會在下月舉行的香港三藩市海洋電影節中,連結了多位藝術家,與中學生以護鯊作主題,藉藝術為鯊魚出一分力,藝術家廖家宜創作了鯊魚的護法海娃,再由學生自由創作人鯊,及找出護鯊良方。

  香港護鯊會及Ocean Recovery Alliance將於第二屆香港三藩市海洋電影節中進行一系列活動,其中於赤柱海濱長廊舉行的Ocean Art Walk藝術展,將由香港與美國7位藝術家共同以海洋、護鯊主題,創作嶄新的藝術作品以宣揚保育海洋信息。當中由廖家宜(Kiwi)創作的海娃故事,會由20位惠僑英文中學學生創作人鯊,圍着近3米高的海蛙,宣揚人類與鯊魚應當做好朋友。Kiwi謂鯊魚平時給人的觀感很惡,故她想創作可愛的人鯊,讓同學塗畫時,感受鯊魚有其可愛的一面,進而對鯊有情。

結合神話鯊魚

  Kiwi說作品來自一個故事:一隻被人割下魚鰭垂死的鯊魚,化成人鯊,要向人類報復。而漁村女子阿娃不慎墮海,幸得人鯊救回上岸,自此她為報答救命之恩,每日到海邊守護鯊魚,帶出人類和鯊魚應做好朋友的信息。「是先有故事再創作作品,我用了兩個月去中外廟宇、教堂考察,又查看山海經、希臘神話等不同的中外故事,沉澱海娃的形象。」她謂因海娃要保護鯊魚,要很強壯,故是胖胖的,她有4隻手,各拿着法寶如百合花、魚形葫蘆、陰陽魚珍珠和銅鑼等,帶出保育海洋的寓意。

  藝術活動先由香港護鯊會項目經理盧嘉欣講解海洋保育及鯊魚的生態危機,如鯊魚本有400個品種,但因人類捕殺,已有三分一品種瀕臨滅絕。而香港是魚翅貿易的世界總樞紐,全球九成魚翅在香港轉口,一年有10,300噸魚翅入口,共可以載滿499架雙層巴士。吃魚翅風氣是由70年代初起,一發不可收拾,使海洋生態失衡。「例如鯊魚是食物鏈最上層,它專吃一類魔鬼魚,魔鬼魚則吃在加州盛產的帶子,故鯊魚少了,也令帶子減少,一環扣一環,終會影響人類。」

擅用網上力量

  工作坊裏,學生用個半小時先為人鯊上色,及為它創作一件法寶拿在手中,表達人類可以有甚麼行動去護鯊;有人繪畫上十字架、女人等。他們都知道食物鏈關係,中四林露怡在電視上、見過人類開始大量捕殺鯊魚並割下魚鰭,更將垂死鯊魚棄回大海,感到很殘忍,露怡說:「當一個物種消失,必會影響其他物種,故我和家人都不吃魚翅。鯊魚是大自然界一員,它的存在一定有原因,但一定不是用來食用。我也不明白點解中國人要吃,其實補身有其他方法,營養均衡便足夠。」中四的賴峻熙則謂學生能力雖小,但仍可以在facebook上談論鯊魚情況,由年輕一代做起影響朋友,也告訴家人不去吃魚翅。「人吃魚翅是缺乏知識,故需要教育,殺鯊魚是很冷血的行為,但人追求利益,故要有愛才能解決。只要沒有市場,便沒有人捕殺。」

...................

一起愛護海洋

  盧嘉欣的囝囝分別兩歲及4歲,她強調教中學生不應殺生有一定爭議性,故要由科學角度出發。「第一是教愛海,海洋與大氣循環流動,影響氣候,故有健康的海才會有好的天空和氣候。我的家住近海,故自小已教小朋友維持海灘清潔,如主動清理垃圾,及洗手時少用清潔劑。」

  她謂護鯊更要由父母教起,大人有認知很重要。「我細個因跟過大人出去吃飯,也吃過魚翅,那印象便深入腦海,不知道鯊魚根本不是食物。故餐桌教育很重要,在餐桌上不會有老虎、狗仔、,那同樣不應有鯊魚!故我同小朋友分享,鯊魚不是在農場出現的雞、或是魚池內專供食用的魚類,鯊魚並不是食物!」

---------------------------------

海洋慈善藝趣坊 Info

 Ocean Art Wall繪畫牆:在巨型畫布上發揮你的創意,展現出你理想中的美麗海洋。
 時間:4月13日12nn - 6pm及4月14日12nn - 5pm
 鯊魚匙扣工作坊:由藝術家Wendy Lau指導,用皮革配合設計獨特的圖案,製作實用匙扣。12歲以下的小童,需由成人協助完成。
 時間:4月13日2pm - 3:30pm
 圖像移印布袋工作坊:以小人鯊為題製作出充滿個人風格的小布袋
 時間:4月13日4pm - 5:30pm
 地點:赤柱美利樓前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