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星期一

不抹殺你的愛,也不能抹殺你的罪! / 麥志豪


原文連結在此: http://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223757&catCode=126&topicId=658

【now.com生活】讀到一篇報道,很長篇的訪問了一位寵物私人繁殖者,剖白了他的入行經歷,多年來繁殖動物並售賣動物的心路歷程及很多個人的見解。 當中一句:「不能抹殺我的愛!」可謂語驚四座! 引來網上唾罵聲不絕。 我想,關於香港私人繁殖和寵物買賣背後的黑暗與折墮,相信也不需要我再在此重複了,而寵物業界會如何去為自己「辯護」,大家都不難設想,我不用費心神反駁。 我反而覺得媒體這種「為反派平反」的報道取向實在有值得探討的地方,也令人擔憂。

把動物當成生財工具的人說出一句「不能抹殺我的愛!」,竟然令我聯想起一套電影《殺破狼》。影片中洪金寶是個大反派,心狠手辣,殺人如麻。但卻又是個好丈夫好爸爸,一看見剛出生的BB,就笑不攏嘴。最後一場他和探員甄子丹生死決戰,他接到妻子的電話,殺氣騰騰的洪忽然轉臉,一腔柔情的跟太太說,還在忙,叫她和BB等他回家吃飯,鏡頭一轉,他繼續和甄撕殺,到最後洪成功把甄從大廈推了落街,而甄就正正跌在洪金寶兩妻兒的車上,活活的把兩母子壓死。洪知道後跌坐地上,頭髮散亂失聲痛哭,好一幕天意弄人,教人悲痛欲絕,之前大奸大惡的形象一掃而空,角色頓時變得立體不少。

不錯,電影中的黑社會總是有情有義的,美化得個個都是英雄,現實中的黑社會也的確可能是有情有義的。我們絕不可以抹殺他們的愛。但你會因此而合理化黑社會的所作所為嗎?
來看一個真實例子吧。

大概一年前香港電台一個叫《中國故事》的電視節目,其中一集介紹中國的馬戲班。 訪問了一名來自中國馬戲發源地安徽宿州的第三代馬戲班主兼馴獸師魏征,自他的祖父幾代以來均以馬戲團為業。但自從2000年政府就馬戲業頒佈新法例之後,馬戲業的營運變得越來越困難,在他的家鄉已有不少馴獸師轉行,馬戲團亦大幅減少。但魏卻永不言棄,雖則夕陽遲暮,仍咬緊牙堅持守業。堅毅的精神教人動容。魏亦承認老一輩的馴獸師對待動物比較殘酷,以往會為黑熊穿上鼻環來進行訓練,但今天他們會減少對動物的傷害,提高動物的福利。節目還讓馬戲協會的副主席出來表白,表示部分馬戲班主為了賺取利潤而忽略形象、包裝及質量等。戲肉在此:節目播出魏的父親細心照顧一些動物的起居飲食的鏡頭,魏亦曾照顧一隻生病的獅子,他指「跟我們表演,對牠們來說也是出了一輩子的力,牠們退休了,我們也盡可能的給牠安排,要比牠們表演的時候更舒適的環境」。在總結時,魏帶一隻黑熊去散步時,旁白說:「就係因為呢一份情,雖然馬戲團幾年嚟都蝕錢,但係魏征依然留守喺呢個夕陽行業⋯⋯對於魏征嚟講,人同動物之間已經遠遠超越馬戲嘅表演」。

透過一個如此「嶄新」的角度去看馬戲班,相信很多人都一不留神忘記了馬戲班剝削動物的本質。現在想起來,這個節目應該加一個副題,就是「不能抹殺我的愛!」 。

那個魏和黑熊在夕陽下散步的鏡頭(記憶中還好像是慢鏡),溫馨中帶一點傷感,真是浪漫得令人都相信「其實做馬戲班的人都沒那麼壞」。甚至會反過來以為那些虐待動物的馬戲班可能只是個別例子,是少數的害群之馬。

媒體如此去浪漫化一個血腥工業,不抹殺班主的愛,卻就一下子抹殺了被害者長年累月的苦難。這就叫做客觀報道嗎?

我又想多舉一個更貼地的例子。前陣子「賊王」葉繼歡去世,不少傳媒又嘗試用新的角度去解讀,讓大家重新去認識這位「傳奇人物」,原來也有善良的一面。很多人都紛紛為葉翻案,甚至令他還有點英雄落難,鬱鬱而終的況味。

其實人不論多壞都總有善良的一面的,這一點是毋需爭論的。即是不論做私人繁殖的也好,做馬戲班的班主也好,黑社會也好,曾經持械行劫傷人的也好,都絕不能「抹殺他們的愛」。但問題是,不論這些人如何有愛,他們所作的事只要是客觀上傷害了別人,我們有必要將視線轉移到他們是否有愛嗎?如此另闢新角度去報道,除了淡化了事情的嚴重性,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無意將私人繁殖類比於馬戲班或搶劫或黑社會,但它們本質上都是為了一己私利傷害了他者,包括人或動物。我們在乎的是其行為本身的傷害性,不在乎行事者是否有愛。簡單一句:即使我不去抹殺你的愛,卻也不能抹殺你的罪。
電影《殺破狼》洪金寶和探員甄子丹最後生死決戰。‌(網上圖片)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中國故事-末代馴獸師》,安徽馬戲班主兼馴獸師魏征和黑熊在夕陽下散步,溫馨中帶一點傷感,真是浪漫得令人都相信「其實做馬戲班的人都沒那麼壞」。(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