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9日星期五

環團促公開海洋保護區全面數據

《東方日報》,2017/6/8

隨着政府不斷發展及全球暖化問題,部分海洋生物或將絕種;香港政府為了保護稀有海洋物種及有價值海岸,早在廿年前設立第一批海洋保護區,禁止漁民非法捕魚以免影響該處生態。惟至今廿年過去,保護區魚類數目並無增加,反而因禁捕導致海膽迅速生長,間接令珊瑚慘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趁「世界海洋日」發表《香港海洋健康報告》,冀政府提供保護區全面數據,並將本港一成海域劃定為保護區,以進一步保護海洋生態,並盡早讓持份者共同保育及管理。

政府在一九九六年設立首批海洋保護區,包括鶴嘴海岸保護區、海下灣海岸保護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和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禁止非法捕魚保護該處海洋生物,並局部作康樂及教育用途。政府其後亦設立東平洲海岸公園及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惟整個海岸保護區僅佔本港水域面積百分之二,加上保育政策不當,令部分物種仍面臨絕境。

魚量不增 珊瑚慘死

WWF委託香港中文大學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作研究,調查本港多個海岸公園。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林言霞指,研究結果發現政府多年無提供保護區的全面數據,又以「機密資料」為由拒絕環團索取數據,亦缺乏長期而連續的數據作保育成效監測。研究又以東平洲為例,發現保護區內的魚類數量及品種,在十年間並無明顯上升;部分區域因禁止捕魚,令紫海膽不斷增長,並掠食大片馬尾藻及珊瑚群,批評政府保育政策不宜,又不採納環團意見,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