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2日星期五

雀商山寨式繁殖  病鸚鵡索價$8,000 養唔大

《蘋果日報》,2021/3/12

近年本港掀起飼養鸚鵡熱潮,以智力等同7歲小童的灰鸚鵡最得寵,有持牌雀商覷準商機大量繁殖雛鸚出售,過去半年至少有20名市民先後向同一雀商購入鸚鵡BB飼養,可惜雛鸚卻相繼短時間內患病死亡。即使有雛鸚僥倖獲救,亦精神不振慘變「無毛鳥」。有市民視雛鸚為家庭成員,當想起愛鳥死亡「講起都想喊,好似死咗個仔嘅感覺。」一眾買家質疑雀商售賣鸚鵡的來源。有鸚鵡專家及獸醫均指新手不宜飼養雛鸚,因雛鸚需要密集照顧,若餵奶不當可能影響雀鳥健康成長,建議「最好揀啲已經食到固體食物嘅。」

鸚鵡愛好者李小姐今年1月9日到大埔林村持牌雀商「鸚鵡村」,以7,500元買了兩個多月大灰鸚鵡。「去之前佢話半價一隻,揀啱咗又話呢隻冇半價。」四日後她帶鸚鵡回家,取名「哈哈」,她是首次飼養鸚鵡,跟足老闆所教,按時間、溫度和份量調校奶粉餵飼。

可是三周後,哈哈出現嘔奶,醫生為牠注射抗生素及灌奶仍無改善,兩日後死亡。其後她在facebook鸚鵡群組發文悼念哈哈,竟有多人回應指在同店買鸚鵡飼養後死亡,遭遇同類經歷的多達20人,「我呢個係第14隻(死),之後仲有幾隻。」當中19人,是去年6月至今年1月向該店買入鸚鵡,買賣時各人均不獲發單據。

追問雀鳥健康 反指買家責任

30歲工程師阿俊是其中一人,去年9月他花8,000元購得3個月大灰鸚鵡Bun Bun,他指依足賣家指示餵奶,更怕雛鸚體弱不敢帶出街以免染病。但去年12月底,Bun Bun突然嘔奶,他帶去獸醫求診發現牠肝、腎及腸胃有問題,確診有鳥類絕症之稱的前胃擴張症,不久即死亡。

提起今年元旦離世的愛寵,他十分傷心「一講起都想喊,好似死咗個仔,唔係寵物咁簡單。」他將刻有Bun Bun名字的腳環,改製成吊墜掛頸紀念,更盼公開事件警惕其他雀友提防。

另一隻死亡的是患吸入性肺炎離世的灰鸚「何七」,其主人姆明有20多年養鸚鵡經驗,去年3月帶阿七回家時,牠已不能行走及嘔奶,先後看過四名獸醫仍不能救活,不足兩個月便因病離世,令她深深不忿是,老闆娘反指摘她不懂餵飼及醫生不懂醫雀。

對於有雀友從鸚鵡村購買雛鸚餵飼後死亡,負責人陳先生否認出售病鳥,反指是買家家庭環境惡劣,才引致鸚鵡出現健康問題。

未斷奶鸚B生存率減半

對於同一雀店出售的雀鳥相繼死亡,鸚鵡天空老闆Ricky分析,可能是病毒交叉感染,或經父母遺傳有關,因灰鸚鵡屬易染疾病的物種。他指本港有不法商人,非法偷運鸚鵡蛋入境,自行孵化後當自家繁殖,「嗰批有問題,孵出嚟就成批有問題,陸陸續續會夭折。」

有近40年養雀經驗的羽衣之家負責人指,不少雀商會出售未斷奶鸚鵡,但未斷奶鸚鵡不適合新手,「餵奶不當可能影響鸚鵡成長」,如引致發育遲緩,不同品種鸚鵡斷奶期亦不一。她建議揀選可自行進食固體食物的鸚鵡,同時須留意四點迹象,若有嗜睡、毛色暗啞、屁股黏有糞便、嘴腳脫皮,就反映有健康問題,不應購買。

獸醫黎昌生指家養仍未斷奶的幼鸚屬高難度挑戰,內臟和骨骼未完成發育,生存率只得一半。他解釋餵奶過程易有問題,如奶水入肺、餵食過量或過少致營養不勻,「譬如唔夠鈣就會骨質疏鬆,咁可能會引致(鸚鵡)起身都冇咗半條人命。」影響深遠或成終生問題,但現時沒有法例規管售賣雛鳥。

另稿:

瀕危灰鸚鵡 管有可罰1,000萬

事件中多名市民都有飼養鳥界新寵灰鸚鵡,每隻售價達7,000至8,000元,更被稱為最聰明鸚鵡,研究指其智力相當於人類5至7歲的智力,是記取最多單字的鸚鵡,具有高度說話能力,平均年齡約有50歲。

不過灰鸚鵡屬《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物種,受本港《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管制。管有灰鸚鵡(包括人工繁殖)作商業用途,須先申領瀕危物種管有許可證,任何人士如非按照《條例》的規定而進口、出口、再出口或管有列明物種,均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1,000萬元及監禁十年,有關物品亦會被充公。

如飼養者非作商業用途,飼養非野生的灰鸚鵡則不需申領管有許可證,但飼養者必須能夠證明其合法來源,例如向寵物店索取正式收據,收據上應清楚列明品種、購買日期、相關入口或繁殖的資料。

另稿:

村屋佔官地 20鸚鵡籠中層層叠

繁殖及傾銷大量鸚鵡BB的鸚鵡村,兩年前在facebook成立專頁,藉上載不同品種的鸚鵡及孵蛋過程,吸客到其位於大埔的村屋揀雀。記者日前放蛇到訪,發現村屋的2樓放置約40隻鸚鵡供人選購,當中不乏嗷嗷待哺的灰鸚鵡BB,甚至有剛出生、未出毛的雛鸚。

記者佯裝買家到鸚鵡村位於大埔新屋仔村的村屋視察,在該村屋2樓一個約400呎的房間內,發現內裏叠放着兩個鳥籠,有約10隻不足4個月大的幼灰鸚,老闆陳生指僅餘一半灰鸚可供挑選,其他早被認購,惟當時所見不少幼鸚都沒精打采,一直躺卧於籠底,籠底則佈滿未清理的雀糞,衞生惡劣。

鳥籠旁則有兩個大的保溫櫃,內有4個膠盒各放置一對還未長毛和開眼的雛雀,「啱啱出世,要放入保溫箱。」陳解釋,該批屬自家繁殖的灰鸚鵡。房間另一則有一超大雀籠,籠中有共約20隻和尚鸚鵡及金剛鸚鵡。

產量奇高 雀友質疑來源

曾到訪鸚鵡村的雀友李小姐透露,屋內有一間孵化室,內藏設備可同時孵化近10隻蛋,產量奇高,李質疑其來源,「灰鸚鵡一年只可以生兩竇,最多都係四至五隻,畀盡佢10隻一年,我見入面至少50、60隻,有啲未孵出嚟,無可能生咁多隻。」

記者表明身份向鸚鵡村查詢,老闆陳先生指部份雀及蛋從其他雀商買入,「我同人哋收返嚟,人哋有入口證,我都有報(漁護署)。」並展示一張鸚鵡入口文件說:「證明(文件)個名唔係我,所以唔俾你影相。」又以商業秘密為由拒絕透露一年出售雀鳥數量。據漁護署資料,過去兩年,僅2019年有11隻灰鸚鵡進口。

記者又發現該村屋對出有佔地逾300呎花園,花園內有一米深魚池及高1.7米鳥籠,另有三米高建築物,惟上址屬政府土地,陳承認花園佔用官地,但推說是「歷史問題,呢啲唔係我起㗎。」漁護署回覆指,現時有33間售賣玩賞雀鳥的持牌動物售賣商,鸚鵡村是其中之一,鸚鵡村在過去兩年共繁育17隻灰鸚鵡,署方正就該店懷疑非法管有灰鸚鵡展開調查。在過去兩年,香港僅於2019年進口11隻灰鸚鵡。

屋宇署指,上址地下水池及旁邊地下搭建物,均建在政府土地,屬地政總署管轄,已轉介地政總署。屋宇署回覆本報指正調查村屋僭建物是否違規。地政總署回應正跟進個案,如證實非法佔用政府土地會採取行動。據《土地(雜項條文)條例》,非法佔用官地可罰50萬元及監禁六個月;非法挖掘政府土地,最高可罰50,000元及監禁六個月。

另稿:

獸醫:鸚鵡可自殘50年

多名市民在鸚鵡村購買鸚鵡BB後死亡,有市民把患病鸚鵡BB交獸醫求醫,經診治後竟須靠注射營養液保命,甚至花大半年才能救活鸚鵡,惟現時小鸚鵡仍十分虛弱;另有鸚鵡全身九成羽毛脫光,精神不振。獸醫指鸚鵡難飼養,易焦慮會產生自殘行為,「壓個頭去牆到、咬甩自己啲毛」,情況可維持數十年。

「好少人手養嘅鸚鵡係驚得咁犀利。」有十年飼養鸚鵡經驗的蔡小姐,憶述去年4月到鸚鵡村欲購入一隻折衷鸚鵡,當時發現該約三個月大的鸚鵡十分驚慌,「覺得好有問題,但山長水遠去到,最後都要咗。」最終以6,500元購入鸚鵡,取名為娘娘。

約兩周後,她發現仍需餵奶的娘娘有咬毛行為,便向雀店查詢,該店回覆估計與奶粉有關。兩個月後,娘娘情況惡化,尾巴羽毛幾乎脫至光禿禿,脫毛情況蔓延至胸口,「直至𠵱家,我諗身上九成嘅毛已經甩晒。」蔡懷疑該店賣病鸚,更怕娘娘會傳染家中另一隻鸚鵡,於是將兩隻鸚鵡分開飼養,「到一日我隻雀仔暴斃會攞去驗,到時會再告佢。」蔡指因不想娘娘抽血受苦,故暫未就病因求醫檢驗。

不停抓頭咬甩毛

另一事主Cindy去年3月以22,000元在鸚鵡村購入年幼金剛鸚鵡,但不足兩個月鸚鵡就開始嘔奶,「跟住行唔到,成條蟲咁樣。」她其後共花20,000元向四個不同獸醫求診,醫生評估鸚鵡情況可能與先天性神經問題有關,或曾服用過量抗生素,惟鸚鵡村指Cindy無提供醫學報告拒絕賠償,「因為隻雀好瘦,𠵱家係唔適合去照CT(電腦掃描),要麻醉(死亡)風險大。」

經大半年照顧,Cindy的鸚鵡才能慢慢站立前行,並要到診所注射營養液,即使已過一歲,雙翼仍乏力不能拍翼,身體十分虛弱。

「可能不停壓個頭去牆到、咬甩自己啲毛。」獸醫黎昌生指相對貓狗,鸚鵡易有情緒問題,一旦對環境感到焦慮,便可能會有自殘行為,情況更可維持40至50年,需花去大量時間、心機照顧,才有機會糾正自殘行為,「唔好畀佢自殘,加埋食得飲得,同埋肯同你interact(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