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thecollectivehk.com/%E9%BB%91%E8%87%89%E7%90%B5%E9%B7%BA%EF%BD%9C%E5%85%A8%E7%90%83%E6%95%B8%E9%87%8F%E5%8D%87%E3%80%80%E5%90%8E%E6%B5%B7%E7%81%A3%E6%95%B8%E5%AD%97%E8%B7%8C%E9%80%BE%E4%B8%80%E6%88%90%E3%80%80%E6%96%B0/?fbclid=IwY2xjawJaYXFleHRuA2FlbQIxMAABHaR5UXE1jpzbUNpY5O5hhFo--eHK4dDF4YrfSJXVmUqw0lDKzBh9GHzb3Q_aem_JSnxdfaZaOGS2gDLaj_I7A
香港觀鳥會公布「全球黑臉琵鷺同步普查2025」結果,今年黑臉琵鷺全球數量首度突破 7,000 隻,錄得 7,081 隻,較去年微升 1.3%。不過,后後灣(包括香港及深圳)數量則為 328 隻,按年下跌逾一成,佔全球百分比亦下跌至 4.6 %,為歷年第二低,情況值得關注。后海灣族群數量過去十年間增長近乎停滯,全球佔比亦不斷下跌,觀鳥會料與本港發展趨勢下,濕地面積減少和質素下降有關,望政府能「先保育,後發展」。
台灣錄得4,169 隻 屬最多地區
觀鳥會每年一月發起「全球黑臉琵鷺同步普查」,今年普查於 1 月 17 日至 19 日進行,動員逾 200 名保育專家及義工數算,涵蓋 11 個地區。普查發現,今年全球黑臉琵鷺數量達 7,081 隻,較去年微升 1.3%(93隻),是首度突破七千大關。
當中錄得最多的地區仍然是台灣,共有 4,169 隻,增幅 0.8%(34隻),佔全球 58.9%;中國大陸則為第二多,共 1,671 隻,較去年增加 2.5%(41隻);第三為日本,共 716 隻,較去年增加 2%(14隻)。
后海灣錄得 328 隻 較去年減 12.5%
至於香港及深圳后海灣,錄得 328 隻,較去年 375 隻減少 12.5%(47隻)。后海灣族群數量過去十年增長近乎停滯,自 2010 年錄得逾 450 隻的高峰後,其後多年數量僅維持約 300 至 400 隻,2014 年更跌至不足 250 隻;其佔全球比率亦持續下降,今年下跌至 4.6%,為歷年第二低。
新田科技城填塘 濕地面積勢再減全球主要度冬地的黑臉琵鷺數量均有所增長,唯獨后後灣下跌,背後原因為何?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料與本港濕地面積和質素狀況有關。他解釋,后海灣屬於內灣,如沉積只會在中間形成、而非向外推進,濕地面積難以增加,加上隨附近發展藍圖越來越大,包括新田科技城將填塘,令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料黑臉琵鷺數量會再下跌。
余盼政府能投入資源,提升濕地質素,包括在米埔自然保護區孕育更多魚類吸引雀鳥、修復已變乾或長滿草的濕地等。但在高速發展下,補救措施會否仍無法補償損失?余坦言「永遠都擔心呢個問題」,形容是整個發展制度問題的癥結,他反問:「點解次次都係先發展,後做保育呢?永遠都係發展咗,跟住先至諗點樣補償返個損失。其實可唔可以有個機會,不如試吓保育嗰度做多啲嘢先啦,令到成個濕地系統可以好明顯恢復起嚟,跟住先諗邊啲地方可以做啲嘢為社會做發展。」
全球黑臉琵鷺增幅放緩至約 1% 近十年第二低
有四成面積位處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料將填塘 89 公頃的新田科技城規劃去年已獲通過,「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提司法覆核,尚待聆訊。對政府稱將建 338 公頃「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作補償,余日東指將繼續監察。他亦認為香港可以傚法內地,劃出生態保護紅線及更多濕地保護區作保育。
余日東續指,雖然全球黑臉琵鷺數量創新高,但增幅放緩至僅約 1%,為近十年來第二低。他解釋,過往的趨勢是「停一停,過一兩年又突破到」,但雀鳥數量始終不會無限,會否繼續上升仍有待觀察;亦視乎能否積極管理及修復更多濕地,令黑臉琵鷺有新的棲息地。
離岸風電場成新威脅
余又指,黑臉琵鷺亦面對新的威脅,包括離岸風電場。他引述去年的學術研究,科學家透過衛星定位追蹤裝置,發現兩隻黑臉琵鷺分別在 2021 年及 2022 年穿越黃海水域時,因遇上離岸風電場而被逼改變遷飛路線,其中一隻更在進入風電場後折返韓國,一個月後死亡。余相信,該隻黑臉琵鷺因更改遷徙路線致其變得虛弱,繼而影響生存。
余指,保育不能限於單一地區,而要擴展至區域性,並需要地方政府間的合作。為促進區域保育工作,觀鳥會今年二月聯同本地及國際保育專家召開研討會,並啟動 2010 年制訂的《黑臉琵鷺國際物種保育行動計劃》修訂工作,應對保育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