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星期一

濕地補償工程鷺旁挖掘 環團批趕鳥 土拓署稱非候鳥航道無時間限制 WWF質疑違指引

《明報》,2021/10/24

政府計劃在落馬洲河套區發展港深創科園,由於會有大片濕地損失,政府補闢約18.4公頃濕地以補償,今年中動工。有環團發現,港鐵落馬洲站西南面濕地補償範圍內的魚塘近日正做挖掘工程,附近有逾200隻鷺鳥正覓食,部分鷺鳥被挖掘機嚇走,環團批評工程團隊直接在鷺鳥旁動工,將保育變成騷擾,並質疑工程違反城規會就后海灣工程而設的指引,又對政府計劃在數以萬計越冬水鳥到后海灣渡冬的旱季繼續工程感匪夷所思,令人擔心政府能否處理好北部都會區涉及上千公頃濕地的發展。

署方:完工數月後生態將回復

河套區場外補償濕地工程主要涉及兩處,包括蠔殼圍和落馬洲站以西的魚塘。負責工程的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稱,濕地補償工程8月底展開,蠔殼圍約10公頃的補償工程已完成,餘下工程預計11月內大致完成,主要包括重新塑造魚塘及濕地沼澤,提供更好的雀鳥棲息及覓食地,調整魚塘濕地地形,增加淺水區域,維修魚塘塘壆,以及建設生態鳥島等,當中不涉及填塘工程。發言人又稱,因濕地補償工程並不在季候鳥飛行路線範圍,故環評報告亦無施工時間限制。發言人稱,工程期間雖有可能暫時減低該地生態功能,但據署方在河套區內建造生態區例子,完工後數月生態功能可回復並持續提升,且署方已待蠔殼圍的補償濕地生態回復後才展開落馬洲站附近的工程。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前日發現,距落馬洲站西南面約1公里的一個魚塘正做挖掘工程,該魚塘位於河套區發展計劃其中一個用作補償濕地損失的「濕地緩解地區」,挖掘機在魚塘邊緣撥泥,其間有發出噪音,而工程位置約50米外有超過240隻鷺鳥正覓食,挖掘機移動時有部分鷺鳥飛走,其後折返。該會表示,受影響魚塘一帶是2000隻普通鸕鶿的夜棲地和鷺鳥的棲地,擔心生態受工程會影響。

WWF:多雀應停 不解無緩解措施

該會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表示,工程涉及的魚塘一帶有很多雀鳥,因該區魚塘丟空較長時間,周邊環境沒人類騷擾,且工程期間魚塘水位較低,吸引到很多雀鳥覓食,包括剛從北方飛到后海灣的候鳥,但工程團隊在大量雀鳥於魚塘覓食時動工,質疑是將保育工程變成對雀鳥的騷擾,「給誘因吸引雀鳥來覓食,但又動工嚇一嚇牠們,人都癲,何况雀鳥?」他說,在后海灣動工應有適切緩解措施,例如當很多雀鳥在該範圍便應暫停,或將附近沒施工的魚塘水位降低,引開雀鳥才動工,難理解為何政府工程沒緩解措施。

疑有泥入水體違規 促調查

劉又說,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為旱季,大量候鳥飛到后海灣一帶,即使該魚塘不在候鳥飛行路線,但大量雀鳥會來覓食,對土拓署稱該區非候鳥飛行路線而計劃在旱季繼續動工感匪夷所思,擔心隨着天氣轉冷愈來愈多候鳥飛至,工程會影響雀鳥覓食和棲息。

此外,劉擔心挖掘位置似有泥進入水體,擔心會造成濕地損失、違反城規會就后海灣工程而設的「規劃指引編號12C」,促請政府調查。

政府擬發展北部都會區,涉及濕地以千公頃計,劉兆強對政府日後處理北部都會區濕地感擔心,「這麼小也處理不成,上千公頃濕地怎處理?」

對北部數千公頃濕地憂心

政府工程被指影響生態並非首次。今年3月,長春社發現古洞南蕉徑的農業園工程中有用作復耕的農地被堆上逾1.2米高的石料,亦有農地鋪上瀝青,放置貨櫃、工程車等作臨時工地,擔心對農地表土造成即時傷害,質疑農業園計劃反傷害農地。農業園由漁護署管理,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相關工程,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昨向本報稱,事件揭發後政府已移除涉事農地的石料和瀝青,亦答應會在受影響泥土鋪上較優質表土。

另稿:

倘採「土地交還」被動收地 憂濕地碎片化

政府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提出要收回新界北700公頃私人濕地和魚塘,並增設南生圍、三寶樹和蠔殼圍3個濕地公園。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表示,擬建3個濕地保育公園之間有連通,而政府曾分別稱會用「收地」或「土地交還」方式取得私人濕地,若政府用較被動的「土地交還」方式等業主交回土地,或未能取得全部私人濕地,反令濕地碎片化、部分濕地用作發展,影響后海灣生態系統。環保署表示,「收地」或「土地交還」兩個不同計劃所涉地點不完全相同,兩者互相配合和補足。

政府:「收地」「土地交還」地點不全同

新界北西部毗鄰后海灣及深圳河一帶有大片濕地和魚塘,蘆葦、紅樹林於中生長,雀鳥在上方飛翔,甚至有水獺從中穿過,構成一幅寧謐的畫面,與河對岸高樓林立的深圳形成強烈對比。該區有不少私人濕地和魚塘,發展策略提出要收回尖鼻嘴、南生圍、豐樂圍等一帶具保育價值的私人濕地和魚塘,涉700公頃,並計劃設南生圍、三寶樹和蠔殼圍3個濕地保育公園,共涉1200公頃。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表示,對政府計劃設3個濕地保育公園「謹慎支持」。他說,3個公園之間有連通,例如重陽節後會飛到該區過冬的候鳥鸕鶿,夜晚會在南生圍和米埔睡覺,每朝早6時50分「起身」,飛到蠔殼圍一帶覓食,下午3時許再飛回南生圍和米埔。

WWF:3公園雀蹤連通 碎片化損生態

劉兆強表示,發展策略提到會用「收地」方式取得私人濕地,但同日公布的「新自然保育政策優化方案」則表示,會用「土地交還」方式取得「拉姆薩爾濕地以外的后海灣濕地」等12個地方的私人濕地,但前者是政府主動收回濕地,後者較被動,業主可按意願決定是否交還濕地,但有些業主或不會交還,有些或只交還部分濕地、其他地用作發展,他擔心令該區濕地碎片化,未能保存其連通,對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完整性造成不利影響。

部分濕地保育區未納公園 恐變高樓

劉兆強並指出,部分現有「濕地保育區」範圍,不在3個擬設濕地保育公園範圍內,例如與現時落馬洲口岸相鄰的兩幅土地,他擔心會用作發展成高層住宅,侵佔濕地保育區。他又說,落馬洲口岸位於三寶樹與蠔殼圍之間,建議政府維持現有建築高度和發展密度,若興建高樓,會影響鸕鶿飛行路線,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連通。他又說,3個公園內或要興建遊客中心等基礎設施,有可能分割當前濕地無縫景觀及破壞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完整。

倘保育公園旁起樓 光污染礙鳥飛

此外,政府消息人士早前表示,當局傾向為「濕地保育區」外圍約1200公頃的「濕地緩衝區」鬆綁,提高發展地積比和簡化申請程序等。劉兆強稱,不願見到濕地保育公園旁起樓,因光污染等會影響生態,亦會影響雀鳥飛行。

環保署表示,發展策略已考慮了對遷徙水鳥的影響,亦會維持飛鳥廊道,以免影響水鳥遷徙。至於收地方式,署方稱,發展策略保育措施主要涵蓋新界北部,而新自然保育政策及其下的公私營界別合作計劃涵蓋全港12個優先保育地點,兩者互相配合和補足。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表示,發展策略是一個概念性的策略規劃,收地詳情仍有待確立,新濕地保育公園範圍則會經環境局做相關研究。至於在該區發展,具體方案有待進一步研究,亦會按需要根據現行機制做環評,包括生態影響評估。

另稿:

3濕地公園涵120魚塘 WWF倡保留

政府計劃興建3個濕地保育公園的範圍內有不少魚塘,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表示,該區約有120個魚塘,魚產量佔市場上本地魚供應約95%,建議政府在3個濕地保育公園採取「南基圍、北魚塘」方案,維持蠔殼圍和三寶樹的魚塘運作,並修復南生圍的水閘,控制魚塘水位,吸引不同雀鳥。

陳國新在三寶樹經營魚塘36年,現時租有3個魚塘、共約兩公頃,若政府要發展濕地保育公園,他希望仍能繼續在該處養魚,「如果是想收回我(經營的魚塘),當然可惜,我做了36年,花了很多心思、人力、物力,我當然不想它收。」若政府要求搬走,他希望有合理賠償,但自己年屆70,日後無特別打算,只能退休。

指佔本地魚九成供應 保留亦助吸雀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表示,3個擬議濕地公園範圍有120個養魚戶,魚產量佔本地魚供應95%,若養魚戶離場,或影響本地魚供應。他又說,現時養魚戶經營方式有助吸引雀鳥,例如三寶樹水淡,適合養烏頭,可吸引鸕鶿覓食,若政府隨意改劃區內佈局或影響生態。

建議邀魚戶環團參與濕地管理

劉兆強建議,政府應在3個擬議濕地保育公園採取「南基圍、北魚塘」方案,一方面維持蠔殼圍和三寶樹的魚塘運作,另一方面修復南生圍的水閘,重新運作該區已荒廢的基圍,以基圍控制魚塘水位,吸引不同雀鳥,並邀請有經驗養魚戶和環團參與濕地保育公園的未來管理。

環保署表示,由於后海灣一帶濕地主要為魚塘,政府會與養魚戶溝通和合作,以繼續支持養魚業,包括鼓勵養魚戶進行生態友善的魚塘運作,讓野生動物可在魚塘覓食,維持魚塘濕地的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