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2024-03-22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5%8B%95%E7%89%A9/%E5%8D%81%E5%9B%9B%E9%84%89%E7%89%9B%E7%89%9B%EF%BC%9A%E8%AA%8D%E8%AD%98%E9%A6%99%E6%B8%AF%E3%80%8C%E6%B4%BB%E6%AD%B7%E5%8F%B2%E3%80%8D
「十四鄉牛牛」關注組成員把這份熱愛,轉化為24小時全天候照顧牛牛的安全。每日早上 5 時開始,關注組成員就會了解牛牛位置,接着召開會議,在牛牛走出馬路前站崗,崗位一般在馬路旁邊,早晚各一次,每次約 2 至 3 小時。牛牛成群結隊過路,關注組成員亦會慢慢地把牛趕往安全位置。適逢冬天,綠草開始枯萎,他們會把牛牛趕去其他有耐寒食物(如雞屎藤和蟛蜞菊等)的地方,助牠們渡過嚴冬。雖然護牛工作要隨時候命,但關注組成員均表示能看到牛牛健康便心滿意足,這就是他們的熱情所在。
「十四鄉牛牛」原是「家牛」,然而城市不斷發展,很多家牛變得無家可歸,成為漁農自然護理署眼中的流浪牛。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顯示,2022年全港約有940頭黃牛及180頭水牛,主要分布在大嶼山、 西貢/馬鞍山、新界東北部和新界中部。2011 年起,漁護署實施「捕捉、絕育、遷移」計劃,將部分牛牛搬到萬宜水庫西壩旁的創興水上活動中心。
十四鄉也遇上區內發展問題,當時牛牛面臨失去八成棲息地的險境,關注組更引述漁護署稱「牛牛一隻不留」的管理宗旨,令十四鄉村民大為憤怒,隨即向部門反映牛牛的歷史價值和意義。他們憶起當日情景,均說「6年前輋下村愁眉苦臉,而家留住牛牛大家都開心。」
關注組分享以往曾有村口幼牛因皮外傷而被送往漁護署醫治,署方其後將幼牛遷至創興一帶。其後幼牛懷疑「思鄉病發」自行步行回村,途中遇上車禍,結果盤骨骨折需人道毁滅。思鄉的牛牛遇上失敗的逼遷,受苦與失落的不僅是一頭又一頭珍貴的黃牛,更是一眾與牛共存的村民和義工。
今年不是牛年,但牛對於新界人來說,不應只是12年才關注一次的「生肖」。事實上,牛是我們的鄰居、是我們社區的一分子;但我們對這個「鄰居」不甚了解,偶爾見到牠們出沒社區時,難免會有無形的恐懼或出現空間爭奪的誤會。新年伊始,我們與「十四鄉牛牛」關注組成員一齊談談牛、說說愛,了解牛在新界發展中的重要性、重塑人與牛的鄰里關係。
輋下村村長李馬田(Martin)外號「牛田」,3歲開始看牛,是「十四鄉牛牛」關注組的靈魂人物。講起牛,Martin仍然滔滔不絕,與我們既談牛、說新界地方誌、更論香港歷史。
村長放生家牛 回饋養育恩
牛比起你同我更早立足香港、落戶新界這片土地。曾幾何時,香港是一個農業社會,位於馬鞍山與西貢之間十四鄉也是如此。「當時呢度無咩交通,得船去大埔。」所以大部分村民都是以捕魚耕田維生;牛就成為村民的好拍檔,家家戶戶都以牛耕田,因此牛又稱之為「家牛」、「原居牛」。「我3歲就看牛。你唔使用力拖佢,佢自自然就會跟住你行。」不是吹牛,小朋友是可以與牛同行、肩負看牛的重責。兒時與牛相處的種種,Martin仍然歷歷在目:牛如何用犂耙翻土鬆土;牛的性情喜好,如受驚會大便、傷心會落淚;冬天餵牛食粥及番薯。細微至牛的飲食習慣,Martin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從Martin的分享,我們可以勾勒出香港農業發展的歷史脈絡。香港開埠之初,新界的原居民主要種植稻米,幾代香港人都是靠農業養活。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轉型,很多年青新界原居民放棄耕田、移居歐洲;十四鄉也跟隨香港社會發展步伐,不少農民棄耕轉型,農業自始成為歷史,家牛也再無用武之地。
牛牛管理學:一個字「愛」
現在沒多少人像Martin有照顧牛和與牛共事的經驗,但仍然有很多人關愛牛牛。「十四鄉牛牛」關注組核心成員就有約 10 人。骨幹成員之一Camille,城市人,曾經因好食牛而有「牛魔王」之稱號;搬進十四鄉後,牛牛改變了她的生命,由「牛魔王」搖身一變成為村民、義工口中的「牛痴」、「牛醫」。
另一位關注組成員Carrie,則是飛越近萬里回到十四鄉照顧牛牛。縱使 Carrie 經已移民,她仍然心繫牛牛,回港時定必參與「十四鄉牛牛」關注組的工作。Carrie 自言這份熱情源於2017年在西貢市中心。當時 Carrie 看見牛牛在城市走動,「我真係好鍾意牛。」但因為愛牛, Carrie 反而學懂了與牛相處的關鍵是要保持距離,「我會忍住唔去摸佢,因為牛俾人摸完﹐會有人嘅氣味,回到牛群會俾牛排斥、甚至會俾牛攻擊。」歌都有得唱:「對上眼 懂我的 才熱愛不熱情」,愛牛請與牛保持距離。
「思鄉」牛牛 與失敗的「逼遷」
面對失敗的「逼遷」計劃,關注組各成員均對計劃持反對意見,Martin 指牛牛是他們的鄰居,突然發現鄰居消失固然突兀,Carrie 斥回港後看見牛牛居於寸草不生的填海地皮簡直「不可相信」,Camille 亦質疑有關當局並未有進行可行性研究,確切了解來自不同族群的牛牛能否和睦共處。
牛與新界人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是香港社會發展史的載體。「我哋都老啦,新一代人同牛無經歷、無咩感情,現時護牛的工作難以傳承,需要由政府接手管理。」「牛其實係活歷史,係香港地標。」Martin 更與我們分享他對牛牛未來的想像:將牛牛安置在昂坪360纜車附近的綠化地,既可吸引遊客搭纜車觀賞牛牛,同時又可以讓市民了解香港歷史。「而家書本都要熟悉中國(歷史)啦,咁點解你唔熟悉香港(歷史)?」何況,對於我們,牛牛不只是出現在歷史書中,而是出現在我們社區的行走中的「活歷史」,與其大灑金錢建碑立像,打造地標,何不好好保護香港的「活歷史」,打造人牛共融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