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2024-11-29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7%A4%BE%E5%8D%80/%E9%BA%BB%E9%9B%80%E6%95%B8%E9%87%8F%E8%BC%838%E5%B9%B4%E5%89%8D%E6%B8%9B%E5%B0%91%E4%B8%89%E6%88%90-%E8%A7%80%E9%B3%A5%E6%9C%83%EF%BC%9A%E6%96%B0%E5%BB%BA%E6%A8%93%E5%AE%87%E8%A8%AD%E8%A8%88%E8%87%B4%E6%A3%B2%E6%81%AF%E7%A9%BA%E9%96%93%E6%B8%9B%E5%B0%91?fbclid=IwY2xjawG2ylVleHRuA2FlbQIxMQABHVX3mZlQSgubgJGezVzZ4Mes7iVvpjvFyzfXLEIB1VPzZtF5qMMS19BAgw_aem_S9mJZjzBKiUeGC4-5_Bl0g
麻雀是本港最常見的鳥類之一,香港觀鳥會今日公布全港麻雀普查結果, 推算本港市區目前共有約22.2萬隻麻雀,較去年減少約2萬隻,跌幅8.6%,與2016年的數據相比更下跌約30%。香港觀鳥會助理教育經理余暢恒認為,新建樓宇的設計的夾縫位置較少,麻雀的棲息空間亦因而減少,或是麻雀數量下跌的原因之一。他呼籲政府栽種更多原生樹木,以提供適合的棲息空間予雀鳥居住。
香港觀鳥會今年5月進行為期兩星期的全港麻雀普查,設計了86條約1公里的路線,供普查員點算麻雀。路線覆蓋全港18區,並根據土地用途劃分為6個區域,包括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康樂及休憩區、農業區及鄉村地區。普查共招募超過250位市民擔任義務普查員,為新冠疫情後最多的一年。觀鳥會認為,現象反映市民於疫情後,對城市生態變得更為關注。
屯門麻雀密度最高 南區密度最少
今次普查對麻雀數量、幼鳥數量、行為觀察,及鳥巢數量作出統計,發現麻雀數量共有22.2萬,按年跌幅8.2%,與2016年相比更下跌了約三成,減少約8萬隻麻雀。香港觀鳥會研究主任鍾晉霆表示,麻雀數量在數年內下跌了三成,「三成其實都算多」,期望未來能透過更多研究找出麻雀數量下跌的確實原因。
在全港18區當中,屯門的麻雀的密度最多,區內每條路線平均發現約90隻,緊隨其後的為沙田、深水埗區,南區的麻雀密度則為最少。鍾晉霆解釋,麻雀多數出沒於住宅區及商業區,屯門及沙田較多住宅或商業用地,因此麻雀數量會比較多。
住宅區麻雀數量最多 大部分區域麻雀數量下跌
另外,鍾晉霆指出,舊式樓宇較適合麻雀棲息,所以深水埗、黃大仙等舊區會有較多麻雀棲息。至於從土地用途分析,住宅區的麻雀數量就最多,其次為鄉村區和康樂及休憩區,與往年情況相約。在麻雀數量變化方面,鍾晉霆指除鄉村區外,大部分區域的麻雀數量均出現下跌的情況。
針對鳥巢數量,普查共發現79個鳥巢,其中33%位於排水或排氣口,15%在植被上,大廈外牆、冷氣機和屋簷分別佔12%、11%和10%。鍾晉霆解釋,麻雀能夠適應不同環境,因此在城市中,築巢地方大多位於人工建築物。余暢恒補充,排水口、冷氣機等位置能夠提供隱蔽位置保護幼鳥,麻雀偏好在該些地點築巢和繁殖。
觀鳥會倡栽種原生樹木提升生物多樣性
對於麻雀數量減少,鍾晉霆稱未能歸納出確切原因,但引用其他地區的研究指,麻雀數量與高層住宅和商業中心的數量呈反比,亦嘗試與天氣、溫度等氣候原因作比較,亦未能發現直接關係,期望未來能夠透過更多研究找出原因。他認為近年舊區重建,適合麻雀築巢的唐樓逐漸減少,新樓宇缺少夾縫位置供麻雀築巢棲息,對麻雀數量亦有一定影響。
余暢恒則表示,難以單純用樓宇數量的增加或減少解釋麻雀減少,但認同新建樓宇缺少夾縫位置,或會減少適合麻雀的築巢的地方。他指出,麻雀數量減少或反映了城市規劃發生變化,亦擔心數量持續減少,未必再有機會在本港廣泛地區看到麻雀。
對於如何提升麻雀數量及本港的生物多樣性,余暢恒提議,政府可持續地在公園栽種更多原生樹木。他指原生樹木能夠提供更多食物,及棲所供各階層的動物,栽種更多原生樹木不僅能夠提升麻雀數量,更能提高本港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