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星期一

港淪老鼠之都大瘟疫將殺到

《東方日報》,2019/8/18

香港號稱國際大都市,惟衞生環境竟比第三世界地區更不堪,即使港府斥巨資引進新技術大舉滅鼠,但大街小巷依然鼠蹤橫行,滅鼠資源猶如「掟公帑落海」。全球至今記錄了八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香港包辦七宗「污名揚威國際」。傳染病專家更擔心該種鼠傳病毒已蔓延各區,若不及時阻截該場瘟疫,病毒隨時基因突變,更增人傳人風險,牽連更廣。惟各界多次炮轟港府滅鼠不力,鼠患不斷,分分秒秒都在威脅市民安全。

全球紀錄首兩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早在去年出現,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透過篩查發現該種從未在香港出現的鼠傳人病毒。首兩名患者均居於黃大仙區,而且居住距離非常接近。香港政府得悉兩宗感染個案後即時加強滅鼠。

個案遍布港九新界 污名傳揚國際

病毒更威脅加拿大,繼香港發現首兩宗感染個案,今年二月加拿大報告錄得全球第三宗人類感染個案,並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傳染病期刊》。更值得留意的是,該名四十九歲、於聯合國工作的男患者本身是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人士,一七年四月八日因嚴重急性肝炎入住當地醫院治理,他病發前約三個月曾在剛果及加彭共和國的聯合國不同辦事處工作,期間在辦事處及酒店進食,也曾兩度光顧當地一間印度餐廳。當健康人士都有機會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科學家均大感驚訝,擔心病毒已不止威脅健康人士。

不過,本港鼠隻非常頑強,即使港府搞多場「滅鼠大龍鳳」,老鼠仍然橫行無忌。今年五月中再發現三名香港市民感染大鼠戊型肝炎,而且個案已遍布本港四個地區,包括黃大仙、九龍城、南區及屯門區。其中一人因長期病患已離世,大部分患者與之前的個案一樣,曾接受器官移植,免疫力非常薄弱。專家憂慮大鼠戊型肝炎已在社區愈來愈普及,需要更密切留意病毒的傳播情況。話口未完,六月尾又再出現本港第六宗人類感染個案,染病七十三歲老翁有長期病患,並居於黃大仙,是黃大仙區的第三宗感染個案,至本月再有一名家住葵涌區的長期病患男子中招。全球八宗感染個案,香港包辦七宗「污名揚威國際」。

專家籲檢驗技術普及化 阻截傳播

傳染病專家,包括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均多次提及,目前本港的確診病例很大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不排除社區會有更多潛在個案,或增加人傳人的風險。雖目前由鼠傳人風險佔多,但由於病毒會於患者的糞便及血液存在一段時間,因此亦擔心病人若於潛伏期內捐血、捐贈器官等,都有血液傳播風險,建議政府將檢驗大鼠戊型肝炎的技術普及至更多化驗所,若能及早驗出病毒,才可阻截傳播風險。

另稿:
鼠播戊肝人心惶惶 冇疫苗冇藥醫

本港接二連三出現大鼠戊型肝炎個案,導致人心惶惶。可怕的是,本港迄今沒在港註冊的該症適用疫苗,亦無藥物能抑制戊型肝病毒。人類感染大鼠戊肝的病徵與其他病毒性肝炎的病徵相似,包括出現發燒、腹部疼痛、瘙癢等。目前預防該症的方法仍是注意衞生,食物不煮熟不食用,更需要及早杜絕鼠患,解除傳播的威脅。

戊型肝炎也可細分成不同種類,過往在哺乳類動物身上發現共有四種,人類大多感染都是戊型肝炎A,鼠類感染的則大多數是戊型肝炎C,過往未曾有人類感染戊型肝炎C的個案,直至香港去年九月發現的首宗病例。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指出,急性戊型肝炎的病徵與其他種類病毒性肝炎的病徵相似,包括出現發燒、食欲不振、惡心及嘔吐;腹部疼痛、瘙癢、皮疹、或關節痛;黃疸(皮膚及鞏膜變黃,小便呈深色,大便呈淺色),以及肝臟發大,出現壓痛。這些症狀通常與其他肝病的症狀很難區別,一般持續一至六星期。

在罕見情況下,急性戊型肝炎或會造成暴發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和死亡。如在懷孕期間患有戊型肝炎,暴發性肝炎的發病率會較高。患有戊型肝炎的孕婦,急性肝衰竭、流產和死亡風險會較高。在妊娠第三期,戊型肝炎造成的死亡率可高達兩成至兩成五。其他高危人士,如有嚴重長期病患的長者、曾經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士、慢性肝病患者等,感染戊型肝炎亦可能會出現嚴重病情。

煮熟食物勤洗手可預防

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曾指出,戊肝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以食用未煮熟的海產、豬肉、豬內臟最危險。所以預防戊肝,必須由食物着手,煮熟海鮮肉類,「打邊爐」時分開生筷熟筷。若患上戊肝,患者須勤於洗手,沖廁時蓋上廁板,之後盡快洗刷廁所。至於老鼠傳播的戊肝,雖然確切的傳播途徑尚待研究,但估計離不開食物和家具受鼠糞污染,或直接遭鼠咬。其預防之法,除了注意食物衞生,也有賴家居和社區清潔,撲滅鼠患。

另稿:
病從口入長者高危注意衞生

政府滅鼠不力,老鼠橫行,任何有食物的地方,包括公園、餐廳、士多都不放過,鼠蹤踏遍食材、砧板和包裝食品沾污食物。年老體弱者隨時飲罐汽水都會增加感染風險!有家庭醫生提醒,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可存於水中一段時間,預防「禍從口入」記得只飲用煮沸後的自來食水,或出品自可靠商戶的樽裝飲品,街外購買和飲用罐裝飲品前,應先用消毒濕紙巾抹乾淨罐裝、樽裝飲品的瓶口,最妥善是使用清潔的杯將飲品倒出飲用。

飲料瓶罐口宜消毒清潔

家庭醫生林永和提醒,雖然現時天時暑熱,但出外要避免飲用來歷不明的冰塊所調製的飲料,只飲用煮沸後的自來食水或出品自可靠商戶的樽裝飲品。他又建議,市民特別是長期病患者,於街外購買和飲用罐裝飲品之前,先用消毒濕紙巾抹乾淨罐裝、樽裝飲品的瓶口,並最好使用清潔的杯,將飲品倒出,以杯飲用。雖然消毒濕紙巾未能清除病毒,但起碼有效殺死部分細菌,先減低多重感染的嚴重健康風險。

林永和亦強調保持良好個人衞生尤其重要,處理食物或進食前,應先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使用含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有效。

肝炎分五型甲戊個案多

肝炎究竟分幾多種?根據衞生署資料,現今已鑑別有甲、乙、丙、丁、戊型至少五種不同的肝炎病毒,當中經由食物傳染的甲型和戊型肝炎,在本港每年的感染數目較多,大部分患者都進食了未經煮熟的食物「中招」。

今年首五個月,本港錄得八十九宗病毒性肝炎個案,當中三十五宗甲型肝炎個案,三十二宗戊型肝炎個案,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則分別有十六及六宗。

另稿:
滅鼠做騷食署日捉30隻交差

大鼠戊型肝炎爆發個案之多,本港獨領風騷,鼠患問題嚴重,罪魁禍首之一便是食物環境衞生署的滅鼠不力,最新也是平均每日僅捕捉約三十隻老鼠!該署六月底結束為期八星期的目標小區滅鼠行動,期間只收集到一千零三十五隻死鼠及捕獲七百九十三隻老鼠,並檢控逾二百宗,即平均每日捉到的老鼠僅約三十隻,成效明顯未見理想,更遑論應對大鼠戊型肝炎。有立法會議員批評當局捕捉老鼠的數目與使用的資源不成正比,質疑該署捉鼠方法有問題,要求改善,否則大鼠戊型肝炎傳播的威脅難以消減。

本港去年整體鼠患參考指數為百分之三點四,只微低於二○一七年的百分之三點五。在各區當中,鼠患最嚴重的是深水埗區,鼠患指數達百分之六點七,其次為九龍城區及旺角區,鼠患指數分別達百分之六點一和百分之六。曾有馬鞍山居民向本報記者表示,每次途經大水坑村垃圾收集站,都會發現大量老鼠,「每晚都會見到老鼠,單係呢度我諗都有成過百隻!」

逾萬地點放毒餌捕鼠器

食環署於五月六日起展開今年首輪的目標小區滅鼠行動,在一些出現鼠患的地點,例如後巷、垃圾收集站及街市等加強滅鼠,並於七千多個和一萬八千多個地點分別放置毒餌及捕鼠器,共毀滅三百九十個鼠洞。除了滅鼠外,該署人員亦加強街道潔淨和街市及小販市場的清潔工作,包括清掃及清洗街道和後巷,以及清理雜物和垃圾等。該署又曾向巡查的街市、小販和熟食市場等,發出逾五千個衞生建議及三十一封警告信等。

區議員怒斥治標不治本

深水埗區議員覃德誠曾轟當局滅鼠工作不足,未有針對環境衞生問題,批評港府「治標不治本」。他指當局雖然大幅增加捕鼠器數目,但老鼠數目並無明顯減少,大廈及民居更出現鼠蹤,反映單靠加設捕鼠器並無作用,認為當區未有處理「三無大廈」等垃圾隨街棄置問題,垃圾變成老鼠溫床。覃建議政府引入為老鼠絕育的藥餌,以徹底解決鼠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