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A09 獨眼香江 |616 Character(s) |2024-12-31
在香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在過去20年間大減。漁護署公布新一份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估計大嶼山水域僅餘34條,數目與上年度一樣,但較2003年錄得的188條大跌逾八成;不過調查發現,幼豚數目增至7條,為8年來新高。有環團指幼豚能否在安全環境下成長,是數量回升關鍵,促當局加強保育。
8年來新高 專家指不算多
監察研究為期12個月,在全港6個調查區航行近3795公里,觀察到163群中華白海豚,總數達569條,較對上一年觀察的646條少。報告指中華白海豚目前重要棲身地,主要集中西大嶼山近岸及西南大嶼山西端的水域,其中大嶼山西南水域有9條,西部水域有21條,每100方公里遇見率分別為3及12.6。
在大嶼山西北水域則有4條中華白海豚,每百平方公里遇見率為0.4,對比10年前(2013至14年度)數據,其時該水域遇見率為6.3,可見中華白海豚出沒明顯減少。至於大嶼山東北面水域,已連續8年不見中華白海豚蹤跡。研究並以水底監聽器,收集北大嶼山水域的海豚發聲記錄數據,發現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自2016年起,每年監察到的年幼海豚數目,徘徊於1至3條水平,至本年度回升至7條,情況值得關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接受本報訪問時提到,以往幼豚數目可達雙位數,相比之下7條其實不算多,加上幼豚成長期間會遇上不少挑戰,例如水質、船隻活動、海洋垃圾如漁網纏繞等。
她建議政府加強保育水域及做好整體規劃,例如考慮於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及南大嶼海岸公園交界設緩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