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星期一

真正守護環境守護大嶼——回應區浩馳、陳寧生

Ming Pao Daily News B14 觀點 |1633 Character(s) |2024-01-05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區浩馳與大嶼山歷史文化協會副會長陳寧生( 下稱作者)於去年128日在《明報》以〈從嶼南規劃看生態旅遊走向〉為題撰文。文中作者認為一個兼顧「預防破壞」和「協調發展」的可持續機制,是促進嶼南乃至全港生態旅遊發展的關鍵所在。

同時,作者認為要預防旅遊發展對環境造成破壞,就要有一套機制保證未來能夠發展出「真正的」生態旅遊業,以免環境特色在長遠受到破壞而失去吸引力,建議成立相關本地社區組織(lo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發揮積極作用 ,並以日本著名旅遊鄉鎮白川鄉為例。作者認為「目前嶼南尚未成立類似組織」,未有地區組織可以發揮監察及扮演促進者角色。

守護大嶼聯盟( 下稱聯盟)同意該文作者提出要預防發展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意見;不過聯盟認為,香港與日本無論在保育意識、對發展的理解及管治模式皆不盡相同,將一些其他地區可行的概念簡單地引入香港,反而可能成為香港政府以促進「綠色旅遊」為名的經濟發展跳板。

發展速度遠超保育措施

2017 年政府訂定大嶼山「北發展、南保育」的政策方向,可持續大嶼辦事處亦制定了《大嶼山保育及康樂總綱圖》(總綱圖),一邊廂確定推行一些各地區的生態及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些生態文化基線資料,亦以「管理協議」在水口及二澳推行一些復耕計劃;但另一邊廂卻——

1)放寬大嶼山自駕遊(2022年起逢周一到周五增至每日50個配額);

2)開展「檢視大嶼山的交通運輸基建網絡及旅客接待能力的研究」(2022 6 月已完成;非環境可承載力研究);

3)開展「優化連接南大嶼的道路網絡的可行性研究」(去年3 月啟動);

4)在2022 年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表示「正積極研究發展大嶼山南部約1000公頃『綠化地帶』土地作生態旅遊或康樂用途」;

5)提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下的建議——勘查研究」,建議包括在長沙近嶼南路設立一所地標式及融合當地環境設計的訪客中心,如增建水上活動及康樂中心、登山吊椅、繩索歷奇、在貝澳以樹頂走廊設計興建一條步道等。

政府在促進以旅遊為名的發展,其力度與速度大大超出維護及保育的措施,仍用舊思維,採用樂園式發展、「人海戰術展繽紛」的氣勢,對當地生活及環境的破壞必然發生。這種將旅遊與經濟發展掛鈎的思維,只會帶領香港走向不可持續發展的不歸路。

民間自發組織 更能發揮監察作用

文中作者認為成立本地社區組織可發揮積極作用。聯盟作為一個倡議民主規劃的民間組織,應該對鼓勵公眾參與的社區組織予以支持;不過以現時香港政府的管治思維、成立的社區組織恐怕都要支持政府施政的潛台詞、在經濟發展主導的思維及權力不對等情况下,民間倡議尊重生態價值及保育的聲音,根本擺不到上枱。

事實上,自2014115日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大嶼山後,於同月17 日就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由發展局長任主席,委員包括立法會議員、區議員、鄉議局成員、旅遊業界和專業人士、學者和地區人士。 成員的委任一直被公眾批評充滿利益衝突。

該文作者認為成立本地社區組織其中一個功能是「有資源去及時發現違規活動」,並認為現時監督者的角色,是「落在了沒有受過專業知識訓練,也沒有絕對行動誘因的當地居民身上」。聯盟並不敢苟同——聯盟相信每一名尊重生態、愛護環境及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朋友,都會願意為守護環境及永續發展的價值承擔這份責任,因此一些民間自發的組織更能維繫同路人的參與及發揮監察作用。

應訂機制 方便舉報違規運用土地

文中作者提及的舉報違規行為,大嶼山不同地區的民間組織已主動擔當監察、舉報、提交意見等角色;除了留意違規行為,亦會關心地區規劃申請及動物權益等。不過由於土地運用的規管涉及不同部門、依據不同法例,政出多門的情况下,現時要擔當這個監督者角色確實不容易。聯盟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加強居民對環境及土地運用規管方面的認識,亦應制訂一些方便市民舉報的機制,例如善用「1823」、探討一站式個案處理等。

聯盟認為建立一種尊重環境與歷史、促進生態保育與文化保存的可持續發展思維,考慮環境承載力,建立真正民主規劃機制,才可以真正守護環境、守護大嶼。

作者是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