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星期三

港獨有近危物種瘰螈 展覽揭頻被「路殺」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A14 港聞 |789 Character(s) |2024-04-05

香港瘰螈是香港獨有兩棲有尾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近危物種」,亦受本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但過去幾年持續上演「路殺」事件。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阿城)與團隊本月舉辦展覽,希望記錄瘰螈可愛的一面之餘,同時展現它們正面對的威脅,令更多市民關注有關議題。

遷徙進入森林 或被車輛輾過

記者昨日早上跟阿城到飛鵝山,於山腳沿車路行到山腰,尋找瘰螈的蹤影。瘰螈喜歡在潮濕的雨天活動及遷徙,昨日天氣相對乾燥,瘰螈都躲起來,記者走了一個多小時,仍未見瘰螈,但就發現其他物種,如變色樹蜥、黑眶蟾蜍、長尾南蜥及橫紋鈍頭蛇等的屍體,大部分已經死去一段時間。

阿城與團隊上月首次就瘰螈進行有系統的記錄,19日起在4個瘰螈路殺黑點,包括飛鵝山、梅子林、川龍及林村,統計被殺瘰螈的數目,至今達60隻。阿城稱,作為駕駛者,在車上要用盡金睛火眼才能留意到有保護色、正在「過馬路」的活體瘰螈。他指,瘰螈最細只有34厘米,最大則可以達1415厘米,不論大小均有機會於馬路上出現。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劉彥芹指,兩棲類動物原本就在山上生活,但人類因為生活需要興建馬路,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瘰螈一般會於非繁殖及繁殖季節之間遷徙,進入森林覓食,每年平均有910個月在樹林內生活,遷徙行動期間有機會遭車輛輾過。

市民倘發現屍體 可記錄數據

劉彥芹正進行路殺研究,市民亦可充當「公民科學家」,記錄有關數據。劉彥芹指,發現動物屍體時要先拍一張照,擺放指南針,再以間尺量度動物的大小,這樣就可以分析動物出現的地點、方位及動向等,有助辨識「路殺」的黑點及高峰期。

阿城自小喜歡野生動物及自然生態,中學起開始行山拍攝,觀察野生動物。阿城大學主修生物,畢業後在香港大學任職研究助理,跟隨劉彥芹進行有關瘰螈的研究,期間學到很多有關瘰螈的知識。阿城作為生態攝影師,希望記錄瘰螈可愛及開心生活的一面之餘,同時展現它們正面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