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星期二

大澳女貓痴傾盡積蓄 開貓Cafe辦流浪動物復康中心

《蘋果日報》,2016/5/14

面對大嶼山發展計劃,大澳原居民張敏芳(German)擔心自己的貓咖啡店「貓澳」,及上月成立的大澳首間動物復康中心,會因加租而倒閉。她是全島約200隻流浪貓的監護人,四年來傾盡積蓄照顧牠們,她還打算在島上擺放流浪貓餵食箱,計劃屬全港首創。承諾對牠們不離不棄,只因靠着貓,曾陷入低潮的她重拾生活的熱情,亦再次看到人性的美善。

未到40歲的German,是家族中第四代留守大澳的原居民,兩層高的祖屋在大澳郵局對面,由鐵皮搭建。她的表妹在家旁邊開精品小店,還有親戚在同一條街經營士多。她說一家人昔日都跟其他島民一樣,對常入屋偷魚、發情期時會亂叫和小便的貓極為懊惱,有島民會將小貓掉入海和垃圾桶內,「現在仍有很多居民認為牠們不過是畜牲,不值得費心。照顧牠們的工作,只有我做。」

German說對貓的情根,始於四年前大澳郵局局長退休之時。那年她仍在島上一個慈善組織工作,天天踩單車上下班時,會看到郵局局長滿臉笑容地餵飼局前二十多隻流浪貓。可惜局長非大澳居民,退休後便離開小島,他遂將餵貓的重任交託這位日見夜見的女生。「我起初只是隨隨便便地餵,卻發現這班小食客竟會每天準時前來迎接我,不斷用頭擦我的腳示好。牠們給我一種難以言喻的窩心,對工作不如意的我很重要。」

全家總動員支持 無懼島民不理解

三個月後,小妮子決定擔起餵飼當時全島超過300隻貓的責任。為賺錢買糧,她成立了慈善組織「大澳流浪貓之家」,並在網上尋得不少曾拍攝大澳貓的攝影愛好者,徵求同意後將他們的作品印成明信片,周末站在表妹的店前出售。我們重臨舊地,張媽媽上前迎接,「有陣子她沮喪得睡不着,看她現在照顧貓時的笑容和滿足,我就由得她繼續做自己享受的事。」為表示一家人一條心,German的舅父是島上茶樓的老闆,會帶鮮魚回家讓太太煎來餵貓,張媽媽亦會在旁幫忙。「我們餵貓時也常被罵阻路和污糟等,聽着當然難受,想到比我們落力的姨甥女應面對着更多阻礙。」張姨姨在旁心痛地說。

慶幸這條路上,German有一位重要良伴。陳美宜是位白領,住在沙田的她因熱愛拍攝,經常到大澳隨行隨拍。沉甸甸的袋內除了相機,還有貓糧,「那時我發現一間住上二十多隻貓的寺院,師傅說只懂餵牠們吃人食的餅乾和飯。我就答應師傅,每星期給她送貓糧,這承諾至今仍未變。」2012年認識German後,兩人開始討論要控制島上貓的數量,美宜自告奮勇承擔絕育費,German則負責捕捉。

為集資,美宜跟10位同樣愛攝影的朋友,於公餘時間為寵物拍照賺錢,後來又設計貓圖案的手帕在網上出售,收入全數捐出。同時,仍有正職在身的German,入夜後捧着籠捐窿捐罅捉貓,再聘司機將貓送到島外診所絕育,手術完成後就放回原地。多年來,超過200隻貓在兩位女子默默耕耘下被絕育,惟過程中German受盡島民冷嘲熱諷,指她以動物為名騙財和搶風頭。去年,飽受情緒困擾的她拖着疲倦不堪的身心,辭退工作,離港散心。

「我當時的確很沮喪,但再回來大澳,只因我放不低這裏的貓。」German回港後重拾鬥志,去年4月,German獨力租下700呎的村屋底層,經營全大澳唯一貓咖啡室「貓澳」。German在構思咖啡室的裝潢時沒有馬虎,聘請本地插畫師在店內外畫滿曬鹹魚、踩單車和捉魚等的貓圖畫,又有義工以木塊在高處搭建貓天橋,印滿貓圖案的碗碟和餐具都是她的珍藏。她還邀請多位本地手作人將親製的畫、衣飾和擺設等放在店外的小空地寄賣。貓店長們在貨架上跳來跳去、在店前滾來滾去、圍着客人褲管撲來撲去,非常吸睛,這九隻貓店長由1至3歲,世世代代都在大澳街頭過活,惟牠們小時候太多病痛而被German救起,養育至今。朝氣勃勃的咖啡室前,總是聚集了不少人逗貓看貓,German跟客人有講有笑,成就了一間治癒系快樂小店。

成立動物復康中心 盼有獸醫來義診

去年,German成功申請某品牌的社會企業資助計劃,遂以贊助費租用區內村屋的三樓連天台,打造大澳首間動物復康中心。中心於今年4月開幕,面積共1,400呎,讓剛完成絕育手術或生病的貓休養,亦為幼貓和老貓提供護蔭,German亦計劃在中心內舉辦講座,介紹大澳的貓,再帶參加者繞島一圈,親眼看看島上貓的情況,將關懷動物的訊息傳開去。「我希望將來有獸醫願意到復康中心義診,讓這兒的動物即使只有小病痛,也能得到幫助。」眼前人滿腔熱誠地說。

大澳流浪貓之家facebook:taiocathome
貓澳facebook:meowta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