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3日星期日

世界自然基金會出海放映紀錄片 促三年內設海豚保育區

週四 2021-06-10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5%8B%95%E7%89%A9/%E4%B8%96%E7%95%8C%E8%87%AA%E7%84%B6%E5%9F%BA%E9%87%91%E6%9C%83%E5%87%BA%E6%B5%B7%E6%94%BE%E6%98%A0%E7%B4%80%E9%8C%84%E7%89%87-%E4%BF%83%E4%B8%89%E5%B9%B4%E5%85%A7%E8%A8%AD%E6%B5%B7%E8%B1%9A%E4%BF%9D%E8%82%B2%E5%8D%80

本地中華白海豚數目持續下跌,較2005年暴跌逾七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推出紀錄片《聲之海 Sea of Noise》,保護面臨絕種的白海豚。基金會今早在船上舉行放映會,海洋保育主任吳嘉怡表示,希望以水底噪音,向市民呈現中華白海豚嘈雜環境下的生活困境,並促政府三年內設立不受任何人為發展影響的海豚保育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任吳嘉怡

紀錄片感受海豚噪音之苦

《聲之海 Sea of Noise》片長13分鐘,由生態攝影師及紀錄片製作人黃遂心執導。影片包括三段水底噪音的音頻,每段音頻混合了海豚哨聲、船隻引擎及魚類游走的聲音,讓在場人士感受海豚日常聆聽噪音的痛苦。音頻十分刺耳,放映期間有在場人士皺起眉頭表示不適。

吳嘉怡指「佢哋(海豚)每日都聽住呢啲噪音」,並解釋海豚對聲音非常敏感,主要依賴聲音覓食和與同伴溝通。惟沿岸發展工程和海上交通的聲音,干擾海豚接收信息,嚴重影響牠們覓食、繁衍和社交。她建議,政府進行水上工程時,在水底加建「水泡幕」,以水泡阻隔噪音在水中傳播,減低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

放映會的船隻從東涌碼頭出發,之後駛向南大嶼與西大嶼海域一帶觀察海豚。海域一帶曾出現約5隻白海豚,吳嘉怡指疫情影響使來往珠江與香港的航船減少,使白海豚回來海域生活,故今天的海豚數目比以往多。期間,海面上有不少漁船撒網捕魚,白海豚亦尾隨漁船捕食漁民捕撈的魚類。吳嘉怡擔心漁民的捕魚工具增加白海豚受傷的風險:「被(捕魚網)纏繞嘅白海豚可能會受傷,甚至會溺水至死。」

倡減少海上交通 促政府三年內設海豚保育區

吳嘉怡於分享會中慨嘆「喺佢哋拍第一套到第二套(紀錄片),中間情況都冇好轉,(白海豚)數目不斷下降」,強調現在需加緊白海豚保育工作,不能坐以待斃。

她提出三項減少大嶼山水域海上交通的方案,包括設立限速區、更改航行行道及減少船隻班次,減低船隻噪音對白海豚的影響。她亦批評政府「先破壞後保育」,使保育政策出現誤差,難以還原原有生態樣貌。她強調政府應加緊規劃海洋空間,妥善分配海洋空間給不同持分者,並於2024年或之前成立不受任何人為發展影響的海豚保育管理區。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全球保護現狀,中華白海豚面臨絕種的情況由「近危」上調至「易危」級別。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指,珠江三角洲一帶水域的白海豚是全球最大的白海豚種群,惟水域一帶的白海豚只剩下約2,000條白海豚,香港的數目在過去16年間暴跌逾七成,估計數字仍持續下降,甚至低於維持種群可恢復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