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星期一

野豬市區亂衝 慎研治本出路 / 政策研究員 伍衛民

《東方日報》,2021/11/21

本月上旬,北角天后廟道發生「野豬襲警案」,當日一名輔警由於沒有帶備盾牌,且同袍亦不在身邊,上演了一場「困獸鬥」,結果輔警遭野豬撞跌3次,臀部及腳部被咬傷,而涉事野豬於傷人後驚慌狂奔,跳落10米深的山坡下傷重死亡。這次人畜傷亡事件完全是一場悲劇,背後還凸顯特區政府對於野生動物防治政策的失敗。

在政府的野生動物防治政策上,漁農自然護理署一直強調現時有法例規管狩獵野豬或其他野生動物的行為,並稱有政策預防及應對野生動物的行為和數量控制。可是,漁護署預防野生動物闖入市區的措施一直效果不彰。該署會將造成滋擾的野豬搬遷到遠離民居的郊野地點,並在可行的情況下,為被捕獲的野豬注射避孕藥或進行絕育手術,以控制造成滋擾的野豬數目。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面積有限,加上野豬生存能力強,即使絕育手術可以控制野豬的數量,但野生動物闖入市區的情況卻時有發生,這足以證明漁護署以搬遷、絕育為主的防治方法,成效欠佳。

施政慵懶 後知後覺
筆者認為,施政慵懶或許是導致野豬橫行民居範圍的其中一個主因。即使漁護署無法做到徹底把野豬遠離民居,也應從源頭來思考野豬為何會習慣到市區遊蕩和覓食。從硬件配套如郊野公園及鄰近垃圾桶設計,野生動物到市區覓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郊野公園及鄰近垃圾桶容易被翻倒,但漁護署在改善郊野公園及鄰近垃圾桶設計上,工作進度緩慢,由2016年才開始研究改善設計,但至2019年才全面推出垃圾收集設施。其實野生動物翻倒垃圾桶一直存在,由此可見政府後知後覺,工作進度比動物學習適應的速度還要慢,措施績效怎樣也無法趕得上解決問題。

當局就算在2017年底開始推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分階段移除行山徑的垃圾桶,但一些市民直接或間接餵飼野豬等行為,漁護署及食環署雖然表示有從不同途徑教育市民切勿餵飼任何野生或流浪動物,以及妥善處理戶外的垃圾,而於戶外餵飼野生動物實屬違法行為,可是數字顯示,自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食環署針對南區內餵飼野生動物或雀鳥情況,只是向違反相關潔淨法例人士提出80宗檢控,執法的效率極低,猶如有法例但無人執法的情況,這樣的法例形同虛設,實無法改變部分市民餵飼野生或流浪動物的陋習。漁護署和食環署不能只是依靠宣傳,必須加強巡查、加強檢控,才能立竿見影。

香港要改善野生動物闖市區、民居覓食的問題,漁護署除了要想辦法防止野生動物由郊區重返市區,更要軟硬兼施,引導野生動物能夠在自然界中覓食,不再習慣等待人類廢棄的垃圾和施予的食物作為食糧,這樣才是香港市民與大自然共存的治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