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星期一

鯨魚之死|影像解剖查死亡真相 城大學者葛展榮:中華白海豚面臨相同威脅

2023年8月5日週六 下午7:53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hk.news.yahoo.com/%E9%AF%A8%E9%AD%9A%E4%B9%8B%E6%AD%BB%EF%BD%9C%E5%BD%B1%E5%83%8F%E8%A7%A3%E5%89%96%E6%9F%A5%E6%AD%BB%E4%BA%A1%E7%9C%9F%E7%9B%B8-%E5%9F%8E%E5%A4%A7%E5%AD%B8%E8%80%85%E8%91%9B%E5%B1%95%E6%A6%AE%EF%BC%9A%E4%B8%AD%E8%8F%AF%E7%99%BD%E6%B5%B7%E8%B1%9A%E9%9D%A2%E8%87%A8%E7%9B%B8%E5%90%8C%E5%A8%81%E8%84%85-093346973.html?fbclid=IwAR1RrCp2CpbdcCPsmeqd-78lfRPjq_1aDJvq2Qqgrg5wRpbKfKoRl0ESnDE

一條布氏鯨上月被發現誤闖香港水域,吸引大批市民租船出海觀鯨,不足半月後,小鯨上月 31 日漂浮西貢牛尾海死亡,出海追鯨熱潮結果以悲劇告終。鯨魚屍體其後由躉船拖往萬宜水庫西壩進行剖屍,兩日後完成初步解剖。《Yahoo新聞》專訪正協助調查死亡真相的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葛展榮表示,希望小鯨之死喚起公眾關注,中華白海豚等本土鯨豚正面臨同一威脅。

當鯨魚的屍體被送到萬宜水庫西壩後,葛展榮及團隊趕到現場,協助漁護署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解剖工作,以調查小鯨死因。除了協助傳統解剖,葛的團隊專長於影像解剖,在現場以三維掃描先將鯨魚屍體的表面傷痕和特徵記錄下來,「三維掃描大約做咗半個鐘,先收集數據」,而這只是第一步,「因為呢個鯨魚嘅體型係非常之大,無辦法馬上去帶返城市大學、甚至海洋公園嗰邊做一個電腦掃描。」

完成三維掃描後,葛展榮主要發現的傷痕是在背部,「有兩大個傷痕,甚至乎觸及骨骼。」海洋公園周四(3日)會見傳媒時表示,目前已完成了初步的解剖工作,當中有兩個新的傷口是由硬物撞擊而成,而化驗與分析的工作仍在進行,預計需時數周。影像解剖的工作亦會同步進行。

葛展榮表示,以往通常先將屍體送到位於城大的實驗室才做影像解剖,利用影像學的技術,例如電腦掃描、磁力共振、超聲波、X光等,收集屍體的數據,「基本上我哋唔需要接觸個屍體,會放入屍袋裡面,然後再放上電腦掃描機、磁力共振,做完掃描之後我哋就原封不動咁拎返落嚟,先至運送到去手術檯度做(傳統)解剖。咁我哋就可以有整個身體嘅e-copy。」

屍體受傷部份需斬件掃描

然而今次小鯨體長逾8米,相當龐大,無法先送實驗室,「我哋去到現場只係做咗三維掃描,仲未做其他影像解剖嘅技術......因為體型過大,需要時間去將受傷嘅部分去斬件,返到嚟市區我哋先可以做到呢樣嘢。」

這條身長8米、估計為未成年的雄性鯨魚,7月13日被發現於香港西貢水域出沒。不到半個月,鯨魚便已死亡。問到葛展榮及團隊的感受,從事了九年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的他表示,小鯨的命運,其實也是本土鯨豚一直在面對的威脅,「其實中華白海豚同江豚喺香港面對嘅威脅,無論係人為或者自然嘅威脅,都同一條大鯨魚係無分別。」這些威脅包括船隻撞擊、漁業誤捕、海洋污染等。

葛展榮說:「如果大家覺得大鯨魚係受到船隻撞擊,其實我哋嘅中華白海豚都有好多船隻撞擊嘅傷痕。」幸運的話,被撞擊的傷口或會自行癒合,「好多不幸嘅事件,就係直接死亡,甚至可能過咗一段時間,佢再受感染之後慢慢死亡。」葛展榮憶述,2015年一隻名為「希望」的中華白海豚疑被船隻螺旋掌弄傷尾鰭,經搶救治療後仍然死亡,「當時都有好多人關注,都希望提醒返大家。」

半個月以來,「觀鯨潮」以至小鯨之死都引起社會迴響。葛展榮希望大眾能將現在的關注及能量延續下去,「擺返喺本土嘅鯨豚保育同埋健康嘅檢查上面,希望大家放返精力落去,明白鯨豚係乜嘢、有邊19種鯨豚喺香港出現過,以及都就住呢個機會去再明白本土鯨豚,呢個就係我哋最開心嘅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