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A12 獨眼香江 |1230 Character(s) |2023-08-02
闖入西貢水域逾半個月的布氏鯨,前日被發現死亡,當局隨即展開解剖檢驗工作,發現其背部有面積較大的新傷口,估計由硬物衝擊造成,船隻的可能性較高,惟實際致死原因仍有待確認。被指「神隱」多天的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下圖】,昨首次就事件見傳媒,稱對鯨魚遭遇感惋惜,強調漁護署一直緊密留意事態發展,過程存在困難,絕非「反應慢」或「介入遲緩」,局方將循四方面跟進,包括針對鯨魚出沒制定方案,以便日後迅速處理。
布氏鯨解剖工作前夜開始在西貢萬宜水庫西壩附近進行,由16人組成的團隊全力工作,包括解剖、採集樣本及血液等,以免天氣炎熱加促鯨魚屍體腐化,影響檢驗及分析死因。部分成員穿上白色保護衣,用利器切割鯨魚屍體,再置於預備的冰箱保存。
背部新傷口疑船隻造成
涉事鯨魚屍體解剖工作由海洋公園負責,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昨交代初步解剖結果。他指出,據經驗鯨魚擱淺主要圍繞三個可能性,包括遭受撞擊致受傷、誤食海洋垃圾,以及自身出現病變。解剖報告顯示,鯨魚的胃部不見海洋垃圾,暫可排除這個可能性。
鯨魚身上有新舊傷痕,新傷痕深度及面積較大,未知是否直接致死的原因;目前需再進一步檢測內臟組織樣本,了解是否涉病變,部分樣本或須送到外國化驗。
海洋公園動物及保育部總館長黃永康指出,鯨魚的新傷口位於背部正中的背鰭位置,相信是受突如其來硬物衝擊造成,由船隻造成的可能性較高。
參與解剖的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葛展榮表示,今次在香港水域出沒的可能是布氏鯨或其亞種Eden's whale(艾氏鯨),是太平洋、大西洋一帶頗常見的鯨魚品種,要透過形態學及基因分析才可以準確判斷其品種;初步解剖分析,鯨魚的身體表面有兩個頗大的傷口,深及骨骼,有機會受感染。一般而言,深及骨骼的傷口會大大減低其存活機率。
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在完成影像解剖後,會把報告交給相關的獸醫團隊作進一步分析。團隊希望今次事件可以引起市民更關注海洋生物。
《觀豚指引》大致適用
外界普遍認為觀鯨活動導致是次悲劇,亦有不少聲音質疑政府的處理方法。謝展寰表示,鯨魚的死亡是否直接與觀鯨活動有關,要待死因報告結果出爐,大家毋須太快下結論,亦不認同漁護署有「遲介入」,但承認處理上遇困難,有改善空間。
他表示,漁護署早已密切留意情況,並曾召開專家會議,惟專家之間意見不一。局方將針對同類情況制定應對方案,以便日後更迅速及有效處理,又會參考海外做法及經驗,增加政府人員的相關知識。他續指出,現時法例賦予漁護署的權力有限,當局稍後會作檢視。
謝展寰坦言,過去鯨魚甚少於本港海域出沒,近20年僅兩宗,當局會汲取是次經驗,加強公眾教育,以及針對鯨魚制定更仔細的指引。
漁護署署長梁肇輝補充,《觀豚指引》大致上適用於觀鯨,但海豚及鯨魚體形不一,船隻與動物之間應保持多遠距離,或有修改空間,將再作檢討。梁又重申,自鯨魚上月中出沒以來署方「日日出去睇住條鯨魚」,亦致力尋求各種方法協助。
闖入西貢水域逾半個月的布氏鯨,前日被發現死亡,當局隨即展開解剖檢驗工作,發現其背部有面積較大的新傷口,估計由硬物衝擊造成,船隻的可能性較高,惟實際致死原因仍有待確認。被指「神隱」多天的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下圖】,昨首次就事件見傳媒,稱對鯨魚遭遇感惋惜,強調漁護署一直緊密留意事態發展,過程存在困難,絕非「反應慢」或「介入遲緩」,局方將循四方面跟進,包括針對鯨魚出沒制定方案,以便日後迅速處理。
布氏鯨解剖工作前夜開始在西貢萬宜水庫西壩附近進行,由16人組成的團隊全力工作,包括解剖、採集樣本及血液等,以免天氣炎熱加促鯨魚屍體腐化,影響檢驗及分析死因。部分成員穿上白色保護衣,用利器切割鯨魚屍體,再置於預備的冰箱保存。
背部新傷口疑船隻造成
涉事鯨魚屍體解剖工作由海洋公園負責,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昨交代初步解剖結果。他指出,據經驗鯨魚擱淺主要圍繞三個可能性,包括遭受撞擊致受傷、誤食海洋垃圾,以及自身出現病變。解剖報告顯示,鯨魚的胃部不見海洋垃圾,暫可排除這個可能性。
鯨魚身上有新舊傷痕,新傷痕深度及面積較大,未知是否直接致死的原因;目前需再進一步檢測內臟組織樣本,了解是否涉病變,部分樣本或須送到外國化驗。
海洋公園動物及保育部總館長黃永康指出,鯨魚的新傷口位於背部正中的背鰭位置,相信是受突如其來硬物衝擊造成,由船隻造成的可能性較高。
參與解剖的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葛展榮表示,今次在香港水域出沒的可能是布氏鯨或其亞種Eden's whale(艾氏鯨),是太平洋、大西洋一帶頗常見的鯨魚品種,要透過形態學及基因分析才可以準確判斷其品種;初步解剖分析,鯨魚的身體表面有兩個頗大的傷口,深及骨骼,有機會受感染。一般而言,深及骨骼的傷口會大大減低其存活機率。
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在完成影像解剖後,會把報告交給相關的獸醫團隊作進一步分析。團隊希望今次事件可以引起市民更關注海洋生物。
《觀豚指引》大致適用
外界普遍認為觀鯨活動導致是次悲劇,亦有不少聲音質疑政府的處理方法。謝展寰表示,鯨魚的死亡是否直接與觀鯨活動有關,要待死因報告結果出爐,大家毋須太快下結論,亦不認同漁護署有「遲介入」,但承認處理上遇困難,有改善空間。
他表示,漁護署早已密切留意情況,並曾召開專家會議,惟專家之間意見不一。局方將針對同類情況制定應對方案,以便日後更迅速及有效處理,又會參考海外做法及經驗,增加政府人員的相關知識。他續指出,現時法例賦予漁護署的權力有限,當局稍後會作檢視。
謝展寰坦言,過去鯨魚甚少於本港海域出沒,近20年僅兩宗,當局會汲取是次經驗,加強公眾教育,以及針對鯨魚制定更仔細的指引。
漁護署署長梁肇輝補充,《觀豚指引》大致上適用於觀鯨,但海豚及鯨魚體形不一,船隻與動物之間應保持多遠距離,或有修改空間,將再作檢討。梁又重申,自鯨魚上月中出沒以來署方「日日出去睇住條鯨魚」,亦致力尋求各種方法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