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星期一

為救瀕危物種獻身大自然 陳輩樂冀以一身武功護水獺

 Headline Daily P34 港聞 |1492 Character(s) |2023-12-15

「北部都會區」是特區未來重點基建,《星島日報》報道,保育團體擔心發展計劃,將破壞僅存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等濕地的歐亞水獺種群生境。本身是水獺專家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保育總監陳輩樂,發現過去一世紀以來,本港水獺的數量及分布出現巨變,由昔日曾棲息維港,到今日僅餘單位數字,反映城市急速發展對水獺帶來的滅絕威脅。陳輩樂是罕有具備保育海南長臂猿等多種瀕危物種的港人專家,他相信,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中能取得平衡,盼當局增加溝通渠道,一起保育水獺。

上屆政府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計劃在南生圍、三寶樹和蠔殼圍增設濕地保育公園,惟政府早前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僅提及發展三寶樹濕地公園,令公眾質疑「走數」,保育團體更擔心工程展開,危及現時后海灣一帶,包括米埔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及私人土地的水獺生境。在本港出現的歐亞水獺,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陳輩樂直言,水獺已面臨滅絕危機,當局急需保育米埔自然保護區以外,有水獺出沒紀錄的新田及蠔殼圍一帶濕地。

米埔是候鳥遷飛重地,亦是水獺種群僅存的棲息地。近日國際自然保育期刊《Oryx》刊登,由陳輩樂及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自然保育主任許家耀進行的本港水獺種群數量研究,發現由1890年至2020年的130年間,本港水獺數量及分布出現重大變化,由1898年首次錄得現身中環,到南丫島、大嶼山、大圍、屯門及香港仔都有紀錄,即使1930年代後數量下降,仍能於維港、赤柱及淺水灣泳灘浮台發現水獺的身影。陳指,水獺是水陸兩棲動物,至1960年代,水獺徘徊滅絕邊緣,米埔及后海灣濕地成為最後棲息地,80年代更被認為已絕種,直至90年代才再被發現。

每個時代都總有有心人,千禧年代一位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進行水獺研究,撿取后海灣一帶的水獺糞便樣本進行脫氧核醣核酸(DNA)化驗,最終確認到最少7隻水獺仍然存活。陳指,研究結果確認水獺數量極少的不幸事實。WWF2021年起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合作研究水獺,透過放置紅外線相機,及採集水獺糞便樣本,追蹤本港水獺生存情況。去年10月,陳輩樂上任WWF保育總監,繼續推行該項水獺研究項目。早前紅外線攝影機,更拍到水獺媽媽與年幼水獺的畫面,反映本港的水獺種群能夠繁殖後代。該研究預期明年完成,但陳指初步只能確認數隻水獺,情況絕不樂觀。

米埔自然保護區成「最後樂土」

陳輩樂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水獺專家組東亞協調專員,自2006年於雲南、廣東、廣西及海南島等地研究水獺,曾於2016年在雲南拍攝到中國第一張亞洲小爪水獺的照片,又協助海南島成立全國首支水獺監測隊。他指,香港的水獺對人為干擾十分敏感,面積380公頃的米埔自然保護區雖是水獺「最後樂土」,但不足以維持一個水獺種群的生存,水獺會長途遷移覓食及找尋領地,蹤跡遍及整個后海灣,包括米埔、新田、落馬洲、蠔殼圍、南生圍及豐樂圍的魚塘及濕地。

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

隨着北都的發展,陳指現時水獺棲息地已出現各種不同形式的人為干擾,擔心未來工程正式開展,影響更嚴重。他提到,若有意見認為發展部分濕地不會影響水獺,是沒有科學理據。他指,建築師及規劃師等專業團體,近月頻頻到米埔保護區考察,了解怎樣減少工程對濕地的影響。本港水獺前景岌岌可危,並以90年代當局整治新界河道為例,石屎工程拉直河道治水患,但破壞河床生態,若當日施工前能讓保育團體提供意見,情況可能改寫。香港正值多項基建動工的大時代,陳輩樂憂慮北都建設對水獺帶來滅絕威脅,他相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能夠取得平衡,盼當局於制訂工程階段時,與保育團體多作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