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

動保團體設「缸豚」展覽呈現海豚創傷一生 籲市民反對圈養

週四 2024-05-16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5%8B%95%E7%89%A9/%E5%8B%95%E4%BF%9D%E5%9C%98%E9%AB%94%E8%A8%AD%E3%80%8C%E7%BC%B8%E8%B1%9A%E3%80%8D%E5%B1%95%E8%A6%BD%E5%91%88%E7%8F%BE%E6%B5%B7%E8%B1%9A%E5%89%B5%E5%82%B7%E4%B8%80%E7%94%9F-%E7%B1%B2%E5%B8%82%E6%B0%91%E5%8F%8D%E5%B0%8D%E5%9C%88%E9%A4%8A

響應全球的「Empty the Tanks」反圈養運動,三間動保團體昨日(15日)起開設「如果我是缸豚」體驗展,向公眾展示海豚由被捕捉、圈養變成「缸豚」、到身心受創、死亡的一生,並回顧海洋公園過往的「缸豚」傷亡案例。團體呼籲市民一同反對圈養,不要光顧世界各地有海豚圈養及表演的水族館。

對於園方視海豚為「保育大使」,可發揮教育作用,「豚聚一家」發言人黃豪賢就認為「代價實在太過大,海豚係付上自己一生去成就你嘅教育事業」。他們促請政府效仿法國、加拿大等地,立法禁止圈養海豚,並將現有的海豚放歸到外國的海濱庇護所,安度餘生。

稱缸豚高壓下身心受傷 促政府立法禁圈養海豚

「如果我是缸豚」體驗展由NPV動物權益教育、豚聚一家、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共同策劃,展期為5月15日至22日,回顧海豚變成「缸豚」的一生,由遠程運輸開始,到圈養環境下成長、接受表演訓練、人工受孕,乃至染病死亡。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海豚會在高壓圈養環境下衍生刻板行為,如繞圈、咬鐵欄,甚至頭撞水池自殘。她引述海洋公園過去的傷亡案例,包括被欺凌、死胎夭折等,並提到水池的消毒氯水令海豚患上皮膚癌的外國個案。

麥提到,海洋公園現有14隻瓶鼻海豚,大部分在園內出世,未曾接觸海洋,部分則由外地動物園引入。她續指,園方近年屢傳財困,一眾海豚去向未卜,提到外國曾有水族館倒閉時,動物被迫安樂死的情況,令人憂心。

麥又指,園方對上一次新增海豚為2018年,屬園內繁殖。她希望海洋公園承諾不會再引入及人工繁殖新的海豚,並促請政府效法加拿大、法國等地,立法禁止海豚圈養及表演,再爭取將現有的「缸豚」轉移至希臘、冰島、印尼等地的海濱庇護所,在較大的海洋水域內安度餘生。

籲園方改善透明度 邀市民杯葛水族館圈養

「豚聚一家」發言人黃豪賢提到,海洋公園只會在年報內簡略交代動物死亡,不設即時公佈系統,促請海洋公園改善透明度。對於海洋公園已取消久被詬病的海洋劇場,只餘下見面環節,黃豪賢就認為園方仍有以動物作為娛樂的用意。

至於園方視海豚為「保育大使」,可發揮教育作用,黃就認為「代價實在太過大,海豚係付上自己一生去成就你嘅教育事業」。他懷疑是否必需圈養海豚才能教育,認為可有其他渠道推行,故呼籲市民不要光顧世界各地有圈養海豚的水族館及主題樂園。

NPV動物權益教育高級幹事吳蔚美就提到,策展時特意營造幽閉、陰暗的空間,並播放真實的海豚聲音,希望令參觀者體會「缸豚」的抑壓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