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星期日

南大嶼稻重種 6鵐鳥復現蹤 環團水口荒地變回濕田 迎來極危禾花雀

 Ming Pao Daily News A05 港聞 |1844 Character(s) |2024-05-12

政府近年主張大嶼山「北發展、南保育」方針,當中南大嶼的水口擁有廣闊泥灘,而當地村民過去耕種稻米為生,直至1960年代嶼南道建成及通車,村民陸續遷出,農田日漸荒廢,濕地變成乾地。香港觀鳥會與當地村民合作重新開發農地,復耕稻米,惜去年9月經歷世紀暴雨及10號風球「重創」,僅出產20公斤水口米,但已吸引絕迹當地數十年的6種小鵐重臨,佔香港鵐科鳥種近三成,當中包括極度瀕危的過境遷徙鳥黃胸鵐(禾花雀)。觀鳥會今年計劃將現有面積約1200平方米的稻田增加約3.2倍至5000平方米,種植兩三茬米,希望蒐集更多數據,以確定當地是否重新成為禾花雀的補給站。 明報記者 馬耀森

除了禾花雀,去年於水口禾穗之間重現的鵐科鳥還包括灰頭鵐、田鵐、黃眉鵐、小鵐及黑頭鵐,均是體型細小的雀鳥,體長由14 至18 厘米不等,其中田鵐及黑頭鵐都是香港罕見的過境遷徙鳥。據觀鳥會紀錄,目前全港有紀錄的鵐科鳥約22 種,單是水口就有6 種,佔整體約27.2% 。本港另一錄得較多鵐科鳥的地點是塱原,當地亦有復耕稻米。

達全港鵐種三成 多種港罕見

觀鳥會自2021 年底開展由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的「山海之間—水口自然保育管理計劃」,包括在水口村展開生境優化,為期3年,資助金額約1289萬元。觀鳥會項目經理張家駿表示,由於當地棄耕多年,計劃首年先在當地進行一系列前期生態及水文研究,制訂生境管理規劃,並以人手方式「開田」,每幅農田按昔日界線劃分,一步步將棄耕多年的農地重新打造成濕田,成為各種野生動物棲息的淡水濕地。

半世紀首產水口米 今年擬大擴耕地

張家駿說,復耕計劃用了一年多時間做前期研究,至去年中才正式「開田」,面積約1200 平方米,「5 、6 月開田,7、8月插秧,至11月收割,其間遇上9 月的世紀暴雨及10 號風球,插秧後又有部分秧苗被蛾蟲噬食至枯死」,最後只生產了約20 公斤「水口米」。不過他認為意義重大,不但是水口過去半世紀以來首批稻米,去年10 月更迎來4隻極度瀕危的禾花雀,以及其他啄食禾穮的鵐鳥,例如近年本地數量呈跌勢的灰頭鵐及小鵐等,可謂喜出望外。

復耕後稀少田雞水雉數量上升

不過復耕計劃只是開始,觀鳥會團隊今年計劃將復耕面積增至約5000 平方米,約等於5個標準泳池,現時開田工作正如火如荼,希望趕及於今年兩茬米之間,亦即下月端午節前後在部分農地多種一茬米,目的非為增產,而是希望試驗當地持續耕種稻米,對保育當地的淡水濕地生境及生物多樣性有何影響,例如對不同時間過境遷徙的雀鳥提供補給。而隨着當地乾田變濕田的面積不斷擴大,團隊記錄各種物種如鳥類、蜻蜓、蝴蝶及兩棲類動物的種類不斷上升,當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虎紋蛙(俗稱「田雞」)(小圖,觀鳥會Kobe Wong 攝)及香港較稀少的水雉等。

將種回昔日黑糯米 吸雀亦回饋村民

張家駿稱,未來除擴大農田面積,亦會種植更多品種稻米,包括昔日水口種植的黑糯米。他說,重新開發稻田困難重重,若要在當地推行保育計劃,首要條件是取得村民信任,說服他們租出農地。他稱當地業權複雜,分割成數以百份,團隊現時租用的農地涉及30 多名村民持有的土地,「除了給雀仔吃,亦希望回饋當地村民」,故去年收割稻米亦有邀請村民參與,之後更舉辦試食會讓村民品嘗,有村民表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