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

推動「增殖放流」 改「殺生」變「放生」

 Headline Daily P06 要聞 |686 Character(s) |2024-05-17

漁護署在日前展開一次執法兼宣傳行動,派員巡查大埔碗窰、上水梧桐河、西貢公眾碼頭,以及西灣河渡輪碼頭等幾個熱門的放生地點,未有發現任何涉嫌因放生,引致殘酷對待動物的情況,同時向公眾派傳單,呼籲先三思才放生動物,以免變成殺生行為。署方亦宣布下月再推出「增殖放流」計劃,這對加深公眾認知善待動物和促進良好生態,都有重大意義,必須持之以恆。

一直以來,有部分市民為宗教理由,租艇出海放生生物,儘管意願良好,結果好心做壞事,變成殘害動物,因為牠們不少是養殖成長,根本不適應大自然環境。部分被放生動物非本土原生,只可當作家居寵物,牠們在野外覓食能力成疑。亦有極端的放生例子,像淡水巴西龜被放生到大海,等同被「送死」!

胡亂放生動物,會對生態環境產生長遠的禍害,例如本港近年在河流發現鱷魚,疑被人非法飼養,其後放生。類似的外來物種,不是無法在本地環境存活,就是比較強悍,對本地生態造成干擾。

故此,加強執法和宣傳,阻止非法放生活動,既保護動物,也可以預防外來物種入侵本地生態。當然,在防患的同時,亦要致力推動「增殖放流」計劃,即把在本港水域棲息的魚種,放到大海,例如紅斑、石蚌等幼魚,牠們均為具商業價值的本地物種,其種群數目在過去數十年間有所減少,「增殖放流」可以令港海生態更蓬勃。長遠而言,亦協助本港漁民的生計。

漁護署將於下月6日「全國放魚日」,舉辦「增殖放流」活動,在印洲塘海岸公園放流幼魚,並向公眾推廣「增殖放流」對環境的益處,鼓勵市民支持及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