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星期三

貓女俠盼大澳「貓島」稱呼不再 出童繪本推愛護動物

週二 2024-05-28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4%BF%9D%E8%82%B2/%E8%B2%93%E5%A5%B3%E4%BF%A0%E7%9B%BC%E5%A4%A7%E6%BE%B3%E3%80%8C%E8%B2%93%E5%B3%B6%E3%80%8D%E7%A8%B1%E5%91%BC%E4%B8%8D%E5%86%8D-%E5%87%BA%E7%AB%A5%E7%B9%AA%E6%9C%AC%E6%8E%A8%E6%84%9B%E8%AD%B7%E5%8B%95%E7%89%A9


大澳素有「貓島」之稱,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大澳流浪貓之家的創辦人,人稱「大澳貓女俠」的張敏芳 (German)卻沒有為此感到高興,更說:「我嘅願望,係希望大澳五年內無(流浪)貓。」她之所以有這個願望,不是因為她討厭貓,而是因為她太愛貓。她曾親眼目睹貓隻被遺棄、在街頭被四處驅趕的悽慘景況,因此希望透過自己的工作,令大澳不再有流浪貓,並營造一個「人貓共融」的社區。
為了繪本的籌備製作,German和Kityicat舉辦了多場講座、社區導賞及工作坊,向來自大澳區內和市區的小孩介紹大澳貓的日常生活和困境,從活動中收集了約二百幅畫作,並從中選出一百幅結集成冊。Kityicat同是愛貓之人,年初也曾為大澳流浪貓之家繪畫揮春義賣籌款。她說,今次受German邀請再度合作,初時是希望策劃一個融合藝術和社區教育的活動,因此構思出繪本創作。參加者會先參加German的社區導賞團、聽講座、分享會等,認識大澳的社區貓,再自行或以親子形式進行創作。
German視被遺棄的流浪貓為弱勢社群,希望能為牠們發聲。

人生低谷遇上貓 現實港女變全職貓義工

German在單親家庭長大,一度覺得自己是被遺棄的人,本來一直參與社區前線支援工作,服務弱勢社群,為他們發聲。現在雖然已不再從事相關工作,卻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使命。當她轉身投入照顧流浪貓的工作時,同樣被遺棄的牠們就成了她的服務對象,貓不會為自己發聲、爭取權益,她就代替牠們發聲。然而,在幫助和受助之間,界線並不明確。 German接手照顧流浪貓時正值人生最低潮,當她感到無人明白自己的時候,卻在那些流浪貓身上獲得了安慰和陪伴,從此愛上貓。她把心思全放在流浪貓上,更因此改變了生活習慣和做人處事的態度。 German坦言,自己曾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是一個「港女」,性格暴躁,喜歡打扮,亦不喜歡貓。訪問當天,她衣着樸素,頭帶鴨咀帽,身穿T恤短褲涼鞋,一雙手臂佈滿了貓爪痕,很難想像她從前如何「港女」、「現實」。她說,貓是很有個性的動物,有時又會在她的衣物上便溺,照顧流浪貓的時間久了,因為怕弄污了衣物,漸漸習慣了不能用太貴的手袋、穿太貴的衣服,變得不再注重物質生活。她笑言,是貓令她學會「斷捨離」。

絕育行動成效顯著 靠義工多年努力

German自2012年起接手照顧大澳流浪貓的工作,十多年來為區內的流浪貓在區內進行誘捕、絕育、放回計劃。除了為流浪貓找領養者外,亦會把患病的貓帶回自己的貓舍照顧。她坦言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救到所有貓,但仍關心牠們的福祉,因此會與義工到街上定期餵食流浪貓。她笑言自己「痴線」,每次在街上看見新的流浪貓,都會立刻嘗試捕捉,並為牠進行絕育,屢敗屢試。多得義工們的努力,區內流浪貓的數目由十二年前四百多隻,銳減至今天只有約一百隻。她苦笑,有今日的成果絕不容易,是十多年來與義工們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而來。
German會與義工到街上定期餵食流浪貓,區內流浪貓的數目由十二年前四百多隻,銳減至今天只有約一百隻。

教育社區以孩童角度看流浪貓 盼人與動物共融

German說,她開始大澳為流浪貓絕育後,因為大大抑制流浪貓的數目和減輕流浪貓隻隨處便溺等擾民行為,曾一度獲居民肯定,可是當流浪貓的數目愈來愈少,卻又被怪責,因為捉老鼠的貓少了。German為此感到憤怒,她說:「咁呢啲個人衛生問題丫嘛。同埋有啲貓真係唔捉老鼠啦⋯⋯你應該推廣滅鼠教育嘛,唔係貓(的責任)囉。」對她而言,貓作為社區動物,是社區的一份子,是一家人,不應只被視作滅鼠工具。除社區動物外,German眼中,紅樹林、海洋、野生動物等也是社區的一份子,需要大家愛護,《100個小孩眼中的大澳貓貓》中最後的字句,宣揚的正是這個信息:「我相信,今天的大澳,不再是一個貓島,而是人和動物共融的地方。」

為了繪本的籌備製作,German和Kityicat舉辦了多場講座、社區導賞及工作坊,向來自大澳區內和市區的小孩介紹大澳貓的日常生活和困境,從活動中收集了約二百幅畫作,並從中選出一百幅結集成冊。Kityicat同是愛貓之人,年初也曾為大澳流浪貓之家繪畫揮春義賣籌款。她說,今次受German邀請再度合作,初時是希望策劃一個融合藝術和社區教育的活動,因此構思出繪本創作。參加者會先參加German的社區導賞團、聽講座、分享會等,認識大澳的社區貓,再自行或以親子形式進行創作。
張敏芳 (German)(左)與繪畫導師關潔怡(Kityicat)(右)合力製作了《100個小孩眼中的大澳貓貓》兒童繪本書,推動社區藝術教育,培養小朋友的同理心。

Kityicat在帶領小朋友創作時,會鼓勵他們先回想活動中印象較深刻的片段,構思好畫面,再用手指頭以和諧粉彩畫出。Kityicat認為和諧粉彩是對小朋友而言很容易掌握的創作媒介:「係一個好簡單嘅方法,俾佢哋畫到自己腦裏面諗到嘅嘢,可以叫唔使起太多稿,直接去畫、去揀顏色就可以了。」German解釋,雖然是次活動有遴選機制,但並不是比賽,更重要是參與過程。她希望參加者透過親自觀察和了解社區貓的生活可以學習從貓身上學到堅韌、透過與貓互動學會以同理心善待其他人和動物、透過聆聽義工的心路歷程明白千萬不可以棄養寵物,要視牠們為一家人等。她們希望公眾在欣賞小朋友的畫作時,也能學習從較單純的角度看事情,對社區動物有更多包容和關愛。

繪本由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會贊助,將不扣除成本,所有收益全數用於大澳社區動物的日常生活及醫療開支。German與Kityicat未來會帶着繪本,繼續到不同學校進行分享、舉辦各種工作坊和社區導賞等,帶領更多人認識大澳的社區動物,教育及傳播愛護動物的信息。

《100個小孩眼中的大澳貓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了繪本的籌備製作,German和Kityicat舉辦了多場講座、社區導賞及工作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00個小孩眼中的大澳貓貓》新書發佈會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02-8號集成中心UG10號舖
日期:15/6/2024(星期六)
時間:15:00-17:00
內容:作者分享、放映、畫展及義賣
文:Iris Wong
攝:Iris Wong、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為了繪本的籌備製作,German和Kityicat舉辦了多場講座、社區導賞及工作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Kiyicat說,German真的很熟悉區內的流浪貓,小朋友畫中的主角,她很多時都能一眼認出。訪問後,German帶記者在區內走了一圈,介紹書中主角,和不同貓常流連的地點和各自的性格。
German說,這隻貓名為Angie住在石仔埗街上,很親人,因此很受遊客歡迎。
繪本將不扣除成本,所有收益全數用於大澳社區動物的日常生活及醫療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