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濕地消失 飛越航道候鳥劇減

《蘋果日報》,2013/12/9

橫越香港的「東亞──澳大拉西亞候鳥飛行航道」,是全球八條候鳥遷徙主要飛行航道之一,每年有逾250個品種,約5,000萬隻水鳥來回飛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表示,各航道沿途的候鳥遷徙中途站,即濕地,近年被填海發展及其他人為破壞,直接令飛越航道的候鳥數目減少,估計有19%候鳥品種正受威脅,其中極度瀕危等級的勺嘴鷸更只餘下約200隻,促請各國政府制定方案保育。

專家促保育停棲站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上周,在港舉辦一連三日跨國研討會,邀請「東亞──澳大拉西亞候鳥飛行航道」上的各國雀鳥專家,制訂方案改善航道狀況。WWF高級項目主管劉惠寧表示,09年該會曾進行研究,發現填海、人為滋擾、水產養殖密集化等,正令濕地快速消失。數據顯示,過去50年,中國沿岸濕地的喪失率達51%,日本及南韓亦分別達40%和60%。

劉惠寧表示,研討會上專家關注,位於中國與南韓間的黃海,潮間帶濕地生境損失已遠超乎想像。他解釋,兩國不斷開發濕地,例如填海作工業開發、深海碼頭,亦有人將泥灘開發為海參養殖場,結果候鳥失去了中途休息站,沒有地方覓食未能支持長途飛行,候鳥數目直接減少。他舉例,勺嘴鷸數年前仍有數千隻,但近年只錄得200隻,已列入極危等級。

專家們將研究約20種瀕危候鳥的航行習慣,找出在東南亞沿岸需要保育的重要濕地,並促使各國政府了解問題嚴重性,盡快制訂方案保育各個重要停棲站。專家亦會在未來一年,與各國政府及持份者對談,就保護濕地加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