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0日星期五

狗狗競技日籌善款

《蘋果日報》,2015/2/8

作為本地首間非牟利治療犬服務機構,平日帶狗仔出動去探望老人家、學生等的香港治療犬協會,將於今日舉行「狗狗慈善競技同樂日」,地點為將軍澳環保大道寵物公園,時間為下午一時至五時。活動包括狗狗競技比賽、攤位遊戲及寵物資訊講座等,預計有一百隻狗狗參加。

競技比賽項目包括短跑、跨欄障礙賽及自由體操等。活動主要為籌募經費,以支援治療犬培訓及發展,及為牠們提供必要的醫療及保健服務。出席嘉賓有醫管局主席梁智仁、藝人謝雪心及專業訓犬師麥曦文等。全日免費入場。


另稿:
治療犬慰藉病友 一起玩遊戲 改善腦退化自閉症

狗隻是治療人類心靈創傷兼排解寂寞的好伴侶,成立一年的非牟利組織「香港治療犬協會」,透過探訪讓長者及精神病患者與治療犬接觸,一起玩如拋波等簡單遊戲,或欣賞治療犬的表現,藉此打開心窗,鼓勵他們增加與人接觸,感受人間有愛及溫暖。

協會總幹事盧鄺惠芬表示,動物治療起源於英美,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醫護人員讓狗隻為傷兵治療身心靈傷患,有助加快康復進度。另安排傷兵在農場工作,以分散他對戰事及傷痛的注意。到六十年代,美國心理臨床心理學家Dr. Levinson發現,兒童病人面對治療犬時,會由原本行為退縮、害怕,變成不怕對外溝通,可以正面互動,自此展開一系列動物治療研究。近年研究發現,動物治療對改善腦部退化、柏金遜症、自閉症、學習障礙等疾病也有幫助。

香港治療犬協會由盧敬恒創辦,他的父親早於四十多歲已確診柏金遜症,因失去自我照顧能力,日常生活要靠家人幫助,因平日多在家中,很少外出,情緒日漸低落。盧敬恒一次與朋友及其飼養的狗隻探望父親,發現父親與狗隻相處期間,顯得十分開心,面上掛起笑容。自從與狗隻接觸後,盧父的說話能力有改善,記性也比以前好。惟盧父最終不敵病魔,在六十多歲時病逝。盧敬恒每憶起狗隻為父親帶來的美好經歷,都感到十分神奇,遂於去年初成立治療犬協會,有十三隻治療犬義工,幫助有需要人士。

該會曾到訪精神病患者中心及安老院舍,透過與治療犬接觸,例如讓他們撫摸治療犬的背部毛髮、與狗隻玩遊戲、拍照,或欣賞治療犬的表演,重拾生活樂趣。盧鄺惠芬指,院友見到義工與治療犬到來探訪也會很開心,「覺得原來社會上仲有人關心自己,探訪之後院友之間都會傾多啲偈,分享番呢次開心、難忘經歷,可以鼓勵到佢哋多啲同人溝通」。除心靈治療外,外國有醫護人員將動物視作康復治療一部份,包括讓治療犬陪伴骨科病人走路,加快腳傷康復,或讓病人與治療犬玩拋波遊戲,訓練受傷手部的肌肉。

長者憶起年少養狗趣事

要成為治療犬,必須性格馴良和友善,不容易激動或攻擊他人,可以受到控制。由於探訪期間要接觸陌生人,治療犬必須不怕與人接觸、表現要冷靜。狗隻需接受專人評估面試,合格才能成為治療犬義工,現有十三隻治療犬包括哥基、柴犬及史納莎等。

該會曾兩次到訪藍田的「保良局蕭明紀念護老院」,現年八十多歲的院友何婆婆表示,每次見到治療犬都十分開心,並因而記起年少時居住木屋區的日子,她當年曾飼養兩隻唐狗「看門口」,生活開心。她與治療犬互動期間,更不斷與狗隻的主人義工傾談,笑談當年養狗趣事,互相分享養狗經歷。

成為治療犬條件

1.年滿一歲或以上,兼領有狗隻牌照
2.狗主至少飼養半年,並熟悉其脾性
3.外表、毛髮整潔
4.有注射疫苗紀錄,沒有寄生蟲及蝨子
5.任何情況下都接受操控
6.在壓力、嘈雜或擠迫環境下表現從容
7.平常有接觸陌生人,表現冷靜

註:治療犬須達到上述條件,並完成治療犬訓練,便可成為協會的治療犬。
資料來源:香港治療犬協會


另稿:
狗狗義工分享歡樂 貢獻社會

Mandy擔任義工超過十年,經常探訪有需要的兒童或精神病康復者。去年更與丈夫Jackson首次帶同兩隻愛犬「雪碧」(柴犬)及「芬達」(牧羊犬),參加治療犬協會的義工服務,並已參加了兩次探訪活動。

Mandy表示,在探訪期間,見到長者每次與治療犬玩遊戲、拍照都感到十分開心,認為做義工可以帶給別人歡樂和關懷,也能夠替自己增值,十分有意義。

先摸背部減少恐懼

她指,有部份人會害怕與狗隻相處,故會先讓兩隻愛犬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第一步讓對方先撫摸狗隻的背部,當熟習與狗隻相處的方法後,不會再害怕,可以一起玩遊戲,甚至可抱起或「親親」治療犬,「狗喺香港時時都會受到歧視,好多地方唔入得,唔少人認為只係一隻家狗,其實家狗都可以做義工,為社會作出貢獻」。

從事IT(資訊科技)行業的Jackson指平日工作忙碌,認為在假期做義工,有助放鬆身心,「社會上有好多人需要關心同探訪,只係付出少少時間,可以幫到人,我覺得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