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星期五

與大自然共處的新常態

am730 A10 本地新聞 |702 Character(s) |2021-12-24

臨近歲末年終,回顧2021年,香港以至國際社會繼續經歷高山低谷。年初新冠疫苗面世為疫情帶來曙光,隨著各國的疫苗接種率遞升,大家以為可以度過一個「平安」聖誕,怎料變種病毒Omicron令復甦步伐再添陰霾。

新冠肺炎造成許多巨大損失,但亦有人苦中作樂,提出疫情帶來的各種好處,例如「戴口罩省了化妝」、「不用控制表情」、「名正言順的宅在家裏」、「免卻不重要的雜事」、「在家工作提高自由度」等。不過,最大的益處,莫過於因人類活動接近停擺而讓大自然得到喘息的機會。

從《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The Year Earth Changed)這齣自去年各國封城隔離開始,在五大洲、超過30個城市拍攝的紀錄片可見,在人類生活停擺的一年,大自然與野生動物如何尋回本該擁有的樣貌。當中記述每年有多達1,300萬遊客到訪的日本著名景點奈良公園,那裏的梅花鹿雖然沒有遊客餵飼「鹿餅」,卻懂得在青草地覓食,也不再意外誤吞裝載「鹿餅」的塑膠袋。棲息在金門大橋下的白冠麻雀,因交通銳減而突顯其求偶叫聲,造就最好的繁殖。海洋方面,海龜可以在沒有人造訪的海灘上岸產卵;鯨魚能夠在少了輪船干擾的海域更頻繁交談。印度因為工廠停運,讓30年來隱藏在霧霾裏的喜馬拉雅山得以重現眼前。

同樣曾發生嚴重事故、令人聞風色變的切爾諾貝爾及福島核電廠災區,現今卻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土。輻射區沒有人類活動,動物的生存範圍變得非常廣闊,儼然「自然保護區」,不單有利繁衍生息,更是不少珍稀或瀕危物種的棲息之所。原來人類的「缺席」,竟是對動物最好的保護。

其實人類的一小步,對改善大自然環境而言已經是大躍進。例如紀錄片裏提及在特定季節關閉沙灘、減慢船隻航行的速度等,期望人類能夠實踐與大自然共處的新常態。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