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 Wei Po A04 文匯要聞 |1954 Character(s) |2023-08-01
一條長約七米、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上一級類別的布氏鯨,於早前誤闖香港水域,在流連兩星期後,昨日證實浮屍西貢牛尾洲對開。經打撈後,鯨魚屍體被拖至西貢萬宜水庫西壩日內完成解剖查證死因。海洋公園專家初步檢查發現,牠背鰭正中位置有新傷口,相信死去不久。事件敲響保護海洋生物的警號,有保育人士指出,香港水域有海豚、海龜等瀕危海洋生物出沒,但目前《觀豚守則》只規管觀豚活動,且屬自願性質,建議政府立法監管所有觀賞瀕危海洋生物的活動、為船隻螺旋槳加上保護罩,以及藉今次悲劇進行公眾教育,讓香港水域成為海洋天堂。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吳健怡
昨日上午有市民發現鯨魚在牛尾洲海域側泳,奄奄一息。警方近上午十一時接到報告稱發現鯨魚死去,水警輪隨即到場防止其他船駛近。漁護署聯同海洋公園專家到場,有專家影相記錄。從半空拍攝可見,鯨魚部分身體露出水面,背部至少有兩個懷疑傷口,脂肪從體內流出。
傍晚,政府租用的躉船到場吊起鯨魚屍體,將牠拖至西貢萬宜水庫西壩。漁護署已委託海洋公園為鯨魚屍體作解剖檢驗,以判斷其品種及死因,有關解剖工作可能需時數天,之後署方會作合適的安排,包括研究可否製作標本,供科研和教育用途。同時,解剖結果亦有助政府了解鯨魚的行為和具體死因,為日後如何處理有鯨魚誤闖香港水域制定拯救方案。
螺旋槳造舊患
背鰭有新傷口
該條長約7米、未成年的布氏鯨,早前已被發現背部有兩道疑由螺旋槳造成的傷患。專家初步檢查發現,牠背鰭有新傷口,相信死去不久。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學主任陳梓南表示:「是否死亡原因還要等進一步解剖確認,我們會拿取內臟和血液樣本做進一步化驗,希望了解牠死前狀況。」
他指出,自出現鯨魚蹤影後,漁護署與海洋公園緊密監察鯨魚狀況,鯨魚最終死亡令人感到可惜,希望市民認真思考如何與大自然不同物種相處。
早於1997年,特區政府為規範出海觀賞中華白海豚,制定了《觀豚守則》,規定海豚500米內只能有一艘船逗留,如果相距少於100米更要關掉引擎,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指出,過去一段時間,觀鯨船近距離把鯨魚包圍,對鯨魚造成無形傷害,「因為附近有船隻,或是快艇在附近,都會對鯨魚造成壓力,亦可能令其身體差了,免疫系統會有問題,令牠更容易曝露在其他威脅中。」
礙於《觀豚守則》只適用監管賞豚活動,未必適用於鯨魚,且該守則僅為自願性質,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建議政府立法監管,並擴大至鯨魚等海洋生物都適用。
未以導航帶走鯨魚
失營救時機
海峰環保教育主席郭秀雲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當初發現布氏鯨時政府是有計可施,「包括可參考外國的做法,派出幾艘船隻,然後以聲納導航,引領鯨魚離開繁忙的香港水域,可惜香港未有採用,錯失營救的最佳時機。」
經此一役,她認為有必要加強教育和宣傳,令市民明白近距離追逐鯨魚、海豚及海龜,會因船隻的螺旋槳鋒利如刀,一不留神,將牠們撞至斷頭、斷頸,甚至死無全屍,「部分人認為打卡影張相無傷大雅,不明白這種行為等同虐待動物。」
議員批部分觀鯨者屢勸不聽
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坦言,今次鯨魚慘死事件不能完全怪責政府營救不力,觀鯨者理應負最大責任。他認為,以船隻引領布氏鯨離開香港的做法雖可行,但香港以往甚少面對鯨魚誤闖的案例,經驗不足,故只能採取保護策略,「政府多次發出呼籲叫市民不要再去觀鯨,但部分人屢勸不聽。」
他透露,自己早前已透過網絡呼籲漁民切勿到西貢一帶水域落網,避免造成騷擾,不少漁民都對布氏鯨生起惻隱之心,暫停前往,沒想到仍有部分人罔顧鯨魚死活,照樣出海近距離觀鯨,「香港需加強教育,令市民明白海洋生物也有生命,應給予尊重。」
布氏鯨在香港出沒經過
7月13日:
◆有帆船教練在西貢水域發現一條7米長鯨魚出沒,有專家懷疑是布氏鯨
7月14日:
◆警方在糧船灣海發現一條鯨魚。有人租船出海「賞鯨」。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及其他保育團體呼籲市民與鯨魚保持距離
7月15日:
◆漁護署再巡視糧船灣海一帶,其間沒有發現鯨魚
7月18日:
◆經歷颱風「泰利」吹襲後,鯨魚一度失去蹤影
7月22日:
◆鯨魚再出現,有報告及相片拍攝到其身上有傷
7月23日: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學主任陳梓南指,根據圖片見到鯨身有兩條疑被螺旋槳擊中的傷痕
7月25日:
◆社交平台流傳西貢鯨魚被觀鯨船隻包圍的片段。海洋公園表示鯨魚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7月26日: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社交平台發帖表示,已要求相關部門加強宣傳,派水警輪加強巡邏及勸喻觀光船遠離
7月27日:
◆漁護署表示,該署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和其他環保團體專家均同意,鯨魚背部傷處非近期受傷所致,認為鯨魚情況穩定,有能力進食及游動,傷口亦在癒合,未有患病及擱淺的行為表現,暫無需救治或介入行動
7月31日:
◆鯨魚被發現浮屍西貢牛尾海